读书观影,一年阅读100本书!No.19
本书推荐指数:值得珍藏
今天继续介绍《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前一篇我们讲了苏世民的成长历程,这一篇我们来看看苏世民在投资管理方面的建议。
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
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对苏世民来说,那就是抓住一个又一个出现在眼前的机会,绝不让它溜走。
1978年,在苏世民进入雷曼兄弟工作的第6年,他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肯恩是橙汁公司纯果乐的首席执行官,与苏世民仅有过一面之缘。某一个周五,他给苏世民打来电话,说他们正在出售公司,有些财务问题想请教苏世民,需要他第二天上午8点半在另一个城市与董事会见面。当时的苏世民对于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但正在芝加哥出差的苏世民丝毫没有犹豫,当晚就登上了飞机,并在飞机上阅读了他能拿到的仅有的一点交易信息。第二天凌晨他到达宾馆,并于早上7点半走进了纯果乐的办公室,8点半与董事会开会,10点钟敲定交易方案,随后即与收购方的银行代表完成了整个交易。当天晚上他再一次坐上了飞机,到家时已经凌晨4点半。就这样,他用连续48小时的不眠不休完成了当年全球第二大并购交易,价值4.88亿美元。他自己,也由此进入并购交易领域,声名大噪。
苏世民创业第一年,黑石集团并没有像他想像的那样顺风顺水,却反而挣扎在生死存亡的交界线上。这时候,他在雷曼兄弟银行时的一个客户CSX公司找到了他,请他帮忙收购海陆联运公司。苏世民马上意识到,他们肯定是遇到了难题,否则一大堆老牌咨询公司等着给这样的并购交易服务,对方根本不可能想到他。苏世民当然不会让这样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问题越棘手,大家越避之唯恐不及,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就越罕见。为人所不为,为人所不能,这是建立自己声誉的最好方式。苏世民迎难而上,用创新的办法帮助CSX公司解决了难题,完成了交易。这笔交易,也奠定了黑石“并购专家”的名声。
苏世民成立黑石之后,马上提出募集10亿美元并购基金的目标,但募资过程远比他想像的要困难,他拜访了每一个愿意见他的潜在客户,6个月后才在保诚集团拿到一笔真正像样的投资,1亿美元,但离10亿的目标还十分遥远。这时候他们得到了一个出访日本的机会,于是打算去那里碰碰运气。
他们会见的第一家公司是日兴证券,日本第二大的证券公司。当时他们正打算开展并购业务,并在美国开设了办事处。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专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但其实,使自己脱困的途径通常在于解决别人的问题。苏世民立刻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机会,他告诉日本人,要想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在美国并购公司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好的办法是与黑石集团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让黑石来帮助他们开展并购业务。而作为回报,日兴证券应该投资黑石的并购基金,让双方的合作更紧密。苏世民大获全胜,不仅谈定了成立合资公司的业务,还拿到了1亿美元的投资。而这笔钱也为他打开了日本公司的大门,当坐飞机回美国时,他已经从日本募得3.25亿美元。
苏世民绝不愿意放过每一次大交易的良机,即使火中取栗也在所不惜,这一点在黑石并购EOP公司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苏世民已经预计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危机,开始在全球范围退出房地产,将黑石集团在周期性行业中的投资比例从70%降到了30%。但是当得到EOP公司准备出售的信息时候,他却依然不愿意袖手旁观。EOP是一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司,其所持有的楼宇地段和面积在全球首屈一指。最后,黑石出价390亿美元将其整体买下。但买下并不是苏世民的最后目标,分割出售才是。在他的坚持下,黑石的房地产团队不眠不休,继续奋斗,在买入当天就卖出了EOP房产组合中的一大部分,收回了一半以上的投资。在随后几周里,他们再接再励,又出售了价值100亿的房产。如果联想到这时候已经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夕,你就能明白苏世民这顿操作的意义有多大。
为什么苏世民总是能够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机会?他自己是这么说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你无法预测的那些罕见的机会,但抓住这样机会的前提是你必须时刻保持开放的思维、高度的警觉和严阵以待的姿态,并愿意接受重大变革。
尽可能雇用10分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苏世民自己是百年难遇的人才,但黑石集团发展显然不可能只靠他一个人来完成,所以他迫切需要网罗各种人才来为公司服务。
苏世民习惯用数字来给人才分类,他认为一个能够出色地执行任务的人,可以称为8分人才,一个既擅长执行也擅长制订一流策略的人,可以称为9分人才,而如果一个人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推向新的方向,那他就是10分人才。(是不是会让你联想到稻盛和夫的“自燃型”人才?)
苏世民一直在寻找的,就是他所说的10分人才。事实上,黑石集团能够不断向新的领域挺进,就得益于一个个10分人才的加入。
1991年,黑石开始筹备第二只基金,在多方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未果后,苏世民把目光投向了美国的养老基金领域。但是他自己走不进这个圈子,在猎头公司给他推荐的几个人员中,他看中了吉姆。吉姆在融资代理行业是个新人,但他曾担任俄勒冈州的首席投资官,当时他手下的养老基金是全美首个投资私募的州养老金。苏世民没有选错人,各国各地的养老基金经理见到吉姆就像见到自己人一样,这让他们在养老基金领域所向披靡,黑石的第二只基金因此募集了12.7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
在募集第二只基金的同时,苏世民开始考虑进军房地产业。他需要另一个“吉姆”来帮他开拓这一领域。他首先找到的是乔,一名正在寻求资金的房地产企业家。在乔的帮助下,黑石进入了房地产拍卖市场,并完成了第一笔成功的投资。正当苏世民信心满满准备在全国复制这一套模式时,乔却接受了高盛为他提供的10亿美元操盘资金,离开了黑石。苏世民不打算就此放弃,他找到了约翰,约翰曾在某房地产投资公司工作,过去10年,他收购的房地产总值在全美排名第一,不仅如此,他还提前预测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唯一的问题是,当时的约翰不愿意出来工作,因为他想多陪陪家里人。苏世民说服了他,约翰答应每周为黑石工作20个小时,但很快,20小时就变成了70个小时,黑石集团的房地产业务重新启航,最终成为集团最大的业务。
当然,苏世民不仅仅雇用这些已经被市场证明了的老鸟,同样从最优秀的年轻毕业生中进行选择。这似乎并不难,因为进入黑石集团已经成为众多年轻人的梦想。2018年,他们招聘86个初级投资分析师,却收到了14906份申请,录取率仅为0.6%。这比以淘汰率极高出名的中国公务员招聘还要牛。
但对黑石来说,难的不是找到优秀年轻人,而是如何让他们快速进入角色,适应黑石的文化。为此,他们打造了一个全面的培训计划,确保新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就能掌握工作内容和技巧。苏世民认为,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与让他们获得信息与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帮助他们投入工作相比,培训计划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花两期谈了苏世民的成长经历和投资管理经验,所谈的只是对我而言比较有感触的点。本书书名为《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的确很多,应该不乏对你有帮助的内容。苏世民的叙述平和稳定,既不高高在上,也没有刻意逢迎,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智者在回忆和讲述着自己经历的人生。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拥有。
一年100本书,50部高分电影
欢迎关注“书影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