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曹操其人其事,很多人并不陌生,而当看到我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曹操的诗:悲天悯人的情怀》时,估计相当一部分人会很诧异: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以曹操之黑心肠、毒手段,怎么会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既然有疑问,那么,不妨带着这个疑问,跟随我一起探个究竟:
首先,不容置疑的是,曹操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名噪一时”,他与他的两位才华横溢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被人们并称为“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段比较光辉的时期,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以及蔡文姬等人以他(她)们的悲凉深沉、雄健深远的诗歌风格而被称为“建安风骨”(也称作“魏晋风骨”),而曹氏父子恰恰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也被称为“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可见,曹操的文学影响力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小。
然后来看曹操的诗作,他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生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篇反映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境况的诗歌,实属大声疾呼、长歌当哭。举例说明: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指出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什么意思呢?战争连绵不断,士兵们苦不堪言,他们的铠甲里生满了寄生虫,大批的百姓由于战乱而纷纷死亡。他们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无人收埋,千里之地没有鸡鸣人烟。在一些地区,一百个老百姓里只有一个还活着,悲叹啊!此情此景,让人肠断神伤。
再比如,曹操毕竟是经过了长期的战火的洗礼,心境随着苦难艰辛的生活而沉重。曹操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火连天,战乱不休。用曹操的诗来形容,就是“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出自曹操《却东西门行》)”。将士们都是衣不卸甲、马不解鞍,枕戈待旦、四处征战。
在长年累月军旅生活的磨练下,曹操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他的诗作也更加地刻骨铭心,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比如,他的诗作里的环境描写:“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出自曹操《苦寒行》)!”北征的路途,经过太行山,队伍多么艰难地翻过高山峻岭!羊肠坂(地名)路况崎岖不平,一路颠簸,连车轮都断裂了。山风呼啸而过,树木萧萧作响。北风吹来,悲悲切切!
苦难的社会造就了曹操悲天悯人的情怀。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江饮酒、横槊赋诗,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出自曹操《短歌行》)。是啊!面对着酒水,高声放歌,人生岁月能有几个十年?就好像是清晨的露水,朝阳一出,它就被晒干了。人生的短暂与苦难交织,可悲可叹呐!
不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诚哉斯言!曹操的心志,足可以称得上是猛士的心志,面对着苦难的社会和惨烈的战争,他超然洒脱,说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然长寿,它的生命却终究会结束;腾蛇尽管能够腾云驾雾飞行,但终究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旁边,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奋斗拼搏的人到了晚年,凌云壮志的心却永不停息。
在曹操所处的混乱时代,曹操能够坚持奋斗的心志,很是值得钦佩。另外,曹操还是一代书法家,他的书法与文章一样,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我看过曹操的书法遗迹《衮雪》),可以称得上是“行笔稳重、雄逸绝伦”。还有,曹操的文学造诣也影响到了他的军事著述领域,曹操作为一位兵学大家,他注解过《孙子兵法》。在《孙子兵法》的众多注解中(古代至少有十一家注解《孙子兵法》),曹操的注解被公认为是含金量最高的对《孙子兵法》的一种注解。而且,他还为《孙子兵法》写成了一篇《序》,这篇《序》与兵法正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曹操的时代已经距今接近两千年了,但是他的诗作中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是永久流传,终成一代绝唱!下面用一首词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