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台词: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啦,走过去,你就可以融化在蓝天里,一直走,不要朝两边看……
社会对自杀的理解,经历从畏罪自杀到压力自杀,再到抑郁自杀的变化过程,这是在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上的巨大进步。但是,到了抑郁死这个阶段后,抑郁成了解读自杀的万能钥匙,凡遇自杀都用抑郁界定。这种情形,掩盖了自杀的真正原因,妨碍了对自杀问题的深度思考,不利于对自杀的预防。
2015年发生的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孙腾霄自杀事件,被媒道报道为抑郁所致。但是,如果对相关新闻报道材料,进行仔细阅读会发现:在他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其家庭亲人对他实施的压力,是导致他自杀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新闻媒体引导的反思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心理健康;二是高等教育与就业制度。但忽略了更为关键的问题,即来自大学生原生家庭的压力。除了孙腾霄事件外,还有一起更为突出的事例,2009年发生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是一起因“病态共生、共生绞杀”引发自杀的典型事件。
在自杀事件中,高坠的占比较大。这是因生活方式改变而突显的自杀形式。自杀,需要一定成本投入及相关准备,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而高楼生活方式,让高坠自杀变得十分简单方便。同时,高楼生活方式还导致一种高坠体验自杀,其并无不想活下去的有意识及安排,但身临其境体验高坠就跳了下去,属于一过性的意识障碍。张国荣的自杀可能就属于这种。
也许,在人的潜意识深处都有高坠体验的心理倾向。曾经有部由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追捕》描述:心理学家堂塔研制出一种神经阻断药物,服用后能让人失去常思维,然后将试验者带到高楼顶上,用话语叫其体验高坠,试验者果然自行跳下去。还有另外一部电影《超人》,小男孩失足坠下尼亚加拉瀑布,被超人飞来救下,小男孩安全回到地面后,讲的第一句话是:“再一次。”
张国荣体验高坠的倾向,系因拍摄相关电影,而被激发出来。他拍的最后一部片子《异度空间》,表面上看是一部鬼片,其实是用鬼片吸引眼球,实质是一部心理片,解读一个心医师如何从跳楼自杀的边缘回归正常状态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