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的学校老师是大伙伴,带着大家做事

以后的学校老师是大伙伴,带着大家做事

2022-07-18

昨天说到现在的教育变化和学徒的区别之后,我突然对于以后的学校教育有一个猜想。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学习知识已经很方便,我们要的是带着做事的人,哪怕是学习。

就像是昨天说到学徒的时候,大家肯定好奇:现在经济发展了互联网,我们不需要师徒制了,因为师徒制效率太低,一个老师你能带几个学生呢?真正带出来的就几个人而已,孔子的所谓三千弟子其实那些都是在外面听的,都是弟子的学生。

只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又带出了什么特别的效果了吗?如果已经进入了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时代,但是我们又相信师徒制是人类的传授隐秘知识一种很重要的方法,那么这两者之间怎么才能够有效的结合成一种好的结果和模式呢?

以前的学生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关系,他实际上在长期的学徒的过程当中,短则五年长则八年,而且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形成的是一种叫心理契约。就每一天他不仅去给师傅倒茶壶,还要倒夜壶,他这个形成了一种非常personal、非常个人化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里头一方面是徒弟的付出,这个时候师傅他不是一个奴隶主,他对自己的徒弟是有责任的,是有爱的,而且我们看很多过去的小说,电影里头都能看出来徒弟有难的时候他要出头的。因为就像是他的儿子一样的,这叫“心理契约”,而且师傅的女儿通常都是嫁给师兄的!

这种心理契约在现代组织里头是比较淡薄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网络一代,所以跳槽率特别高,闪婚闪离闪辞,到一个公司上班一个星期然后就辞职的这种事情非常的多,原因就是他没有形成这种心理契约。一个人离开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公司里让他留恋的人太少,或者没有。

这种心理契约会让你相信多了一个人帮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信心。有时候有一个师傅或者有多个师傅,像郭靖那样,他有一种无形的眼光在注视着你,你知道在你特别为难的时候知道,你掉下来有人兜着……

这种状态下你的表现就会比别人要好得多,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这个信心非常重要。

传统的学校是一个知识工厂,每一个教室是一个知识车间,我们老师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他其实做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非常明显的单向传播,偶尔会有一点互动,这种互动很有限。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工厂会逐渐地变成电子私塾,私塾就是过去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那有点像师徒的那种关系。比如在美国有个网叫可汗网,这个可汗网上几乎你能想到的课程在那上面都能找得到,都是一些很优秀的老师,这个老师他有的时候不是需要回报的。就是你想我们说要培养好为人徒,但人的本性里头有好为人师,尤其是一些很杰出的人他总希望桃李满天下,总希望自己的影响力半径、知识的扩张半径尽可能地远。

过去我们一般学校都是到学校听课,回家做作业,有了这种网络课堂以后,它是在家听课,回到学校去做作业,它不是简单地做作业,是过去讲课的老师变成辅导老师了。大家坐在一起课堂就变成研讨会,就是在一起做作业,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或者是学生帮助学生。因为我们小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几个好的小伙伴要凑到一起来做作业,这是最好的。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城市是不太容易实现的,现在这种反转课堂它让这个东西实现。

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带着大家做事情,而不是传播知识,在现代这个时代。知识可以借由互联网,可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教育的不平等。比如说北京四中的老师,过去你只能在北京四中讲课,但是借助这种课堂的话,一个山沟里的学生有可能听到他的讲课。他不仅是在给学生讲课,也是给他们的老师讲课。他是一个提升,然后再跟那些老师成为伙伴,你就跟他们一块做作业的一个伙伴!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莫言曾说过: “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孩子的前途,不...
    袁缘阅读 72评论 0 0
  • 感恩“路人甲”,我应该如何表达感谢? 在夏日下午四五点的骄阳中,我骑着我的“小电驴”去接大宝游泳班下课,到...
    文笛闻阅读 303评论 0 3
  • 《昆虫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蟋蟀,又名蛐蛐儿,是北方秋天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这种虫子的叫声极为响亮...
    天狼孤星A阅读 789评论 0 0
  • 《昆虫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蟋蟀,又名蛐蛐儿,是北方秋天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这种虫子的叫声极为响亮。从先秦到...
    天狼孤星A阅读 356评论 0 0
  • 摘抄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题解】 正是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伟大的教育思想,在春秋时代把...
    减一加一阅读 8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