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蟋蟀,又名蛐蛐儿,是北方秋天最常见的一种昆虫,这种虫子的叫声极为响亮。从先秦到近代,一直是精神空虚的古人消遣娱乐的常见工具,他们除了听它们的鸣叫之外,个别好事者,还让它们互相争斗厮杀,下赌注,如同罗马斗兽场,把双方的两只蟋蟀放在一个笼子里,一决胜负来定输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的《促织》就是讲的这么一则故事。电影《末代皇帝》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溥仪为了向孩子们证明自己曾做过皇帝,就走到龙椅旁,拿出那只藏在龙椅下的罐子,里面盛放的,是依旧活蹦乱跳的蛐蛐儿……
但是,我们的先祖两千年来那么多写过蛐蛐儿的诗文,可除了听蛐蛐儿鸣叫及用它来赌博之外,可曾有一篇对它深入观察,写生活习性的?没有,一个字也没有!
然而,有一个傻傻的法国人,就是用了很多的业余时间,盯着这些小生灵,悉心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观察它们的喜怒哀乐。他不仅观察蟋蟀,也观察蜗牛,观察甲虫、萤火虫、蜜蜂、毛毛虫……生活贫困的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把他的毕生精力,倾注到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上,与它们同喜同悲,把自己观察到的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最终汇集为一部有关昆虫的鸿篇大作《昆虫记》,他的名字叫法布尔!在这本书里,他用充满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对昆虫的热爱与赞美,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关爱。
这部《昆虫记》,法布尔一方面用人性观照虫性,在昆虫身上倾注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又用虫性反观我们的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等,从中产生睿智的哲理思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收录了他的一篇课文《蟋蟀的洞穴》,就出自法布尔的《昆虫记》,里面详细介绍了蟋蟀是如何精心挖洞的:
选取洞穴地址: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做到了光照充足,排水优良,因地制宜。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十分隐蔽,善于保护自己。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对于一只昆虫来说,已经是五星级酒店标准了!
它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用后腿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动作有力,娴熟,连贯,并且做到劳逸结合。
能够如此把一只蟋蟀的挖洞穴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腻并充满感情的,必须要有极大的兴趣、非凡的耐心与出色的观察力!法布尔完美诠释了一个最优秀最杰出的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素养,他能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到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小虫子身上,给我们展现出昆虫世界的无穷精彩,揭示了一个神秘的昆虫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从这件事上,我们有哪些启发呢?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最好导师。法布尔的成功,就在于他纯粹出于对昆虫发自内心的喜欢与热爱,没有丝毫靠这些虫子来为自己博得功名的成分,因为喜欢而钻研,因钻研与深入,进而发现一个“别有洞天”的昆虫世界,其中的快乐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杀入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已经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家中画几何图形,结果被一个闯进来的罗马士兵干扰了,阿基米德大手一挥,生气的说:“走开,别动我的图……”然而,罗马士兵不待他做完,便拔剑杀死了他。——谁能不说,阿基米德正是由于对科学,对真理的兴趣与挚爱,使他把手中的工作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他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反而我们的传统,兴趣与爱好不重要,一切都要服从于目的。而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莫过于名利,同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获得名利,眼下,最能体现名利的标尺,就是钱与权,没有这两个东东,你就是写出八部《昆虫记》,也没人睬,很多人连瞧也懒得瞧一眼。所以,在中国,一切努力,都是朝向功利目标冲刺的手段,你再有学问,换不来功名利禄,你那些学问不值一毛钱!那个穿着旧长衫却比叫花子还叫花子的孔乙己,有谁会待见他?国人只认成功,成则王败则寇,至于你用了什么手段取得的成功,那不是要紧的事情。
所以,如果家长看到法布尔这样的孩子没事时,经常趴到草地上,树丛中观察昆虫,他一定会严加斥责:为啥不看看书,瞅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啥?对于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来说,凡是孩子看蚂蚁上树,螳螂捕蝉之类的,一定是不务正业!你看得再好,也不能给考试成绩增加一分,对考大学也没有帮助。注意,对家长来说,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比如多背会儿书,就能增加分数。
再不济,哪怕孩子去为猪割把草,或给黄瓜浇点水,至少猪吃了可以多长二两肉,黄瓜可以多结几根,而这,就是看得见的成效。老大个人,实在没事干,去墙壁上看什么壁虎捉蚊子,去水边瞧什么蜻蜓点水,这不是神经病嘛!——得,在这儿,法布尔是标准的神经病,做的都是出力不结果的“荒唐”事儿!
而我们的家长呢,最热衷的还是让孩子去读书,几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渴望让孩子能通过学习,考个985,211之类,来个咸鱼翻身,摆脱世世代代耕种的苦命。——他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凡是与这结果不相关的努力,都是不务正业。
的确,从隋朝的科举考试以来,无数举子“头悬梁,锥刺股”,从懵懂少年直读到满头银发,范进五十方中举,而蒲松龄到七十才勉力中了个不入流的贡生,这些苦逼的学子,皓首白发去读那些四书五经,根本也不是出于什么兴趣,没有哪个人对于之乎者出自内心真正地热爱,他们苦苦钻研八股,目的只有一个——中举,中进士,最好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从而能够出将入相,光耀门楣,在老少爷们面前风光一把,从“人下人”之列一跃而成为“人上人”,便可轻松拥有千钟粟、黄金屋乃至颜如玉了。
这些刚刚鲤鱼跳过龙门的新贵们,你问他从经书中获得了哪些知识?大概率,他们会两手一摊:“别问这些烦心的好不?眼前的这些花花富贵,不是我的收获吗?
时至今日,每年的高考结束,那些刚刚步出考场的学子们,不约而同地集体撕书,某高中,数百学生站在几层教学楼的走廊里,把练习本,资料,书本都撕烂后,从高空抛洒,纸片漫天飞舞,宛如大片的雪花飞洒,不多时,地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由此可见,他们内心对书本对学业的厌恶程度无以复加,可谓深恶痛绝,而今,目的达到了,还要书何用?
不信你问问那些接到刚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今后,你还会喜欢学习吗?”估计,他会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你。
对!他们读书,不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探索世界,不是为了掌握真理,而是把读书当成获得财富与美女,进而走上所谓成功的手段,这个过程是极为艰辛的,是他们所不愿意承受的,但牢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条的他们,忍着精神与肉体的苦楚,就为将来能够飞黄腾达。
同理,当中国的家长看到自家的比尔盖茨,从哈佛这个世界顶级名校中途退学,估计非得给气成脑梗不可。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哈佛这个招牌的含金量。
多年前我读初中时,有个女同学,叫焦记莲,她极有美术天赋,无论是彩笔,还是粉笔,铅笔,在她手上,灵巧地来回游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花鸟,虫兽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见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搁如今,怎么样也是个美术学院的料子,可在当时,考不上学的她,只得草草嫁作农家妇,出色的天赋,湮灭在繁重劳累的农活里。后来我当老师后,有个学生叫李香,特别喜欢唱歌,她的嗓子,比百灵鸟还要圆润动听,如果有机会读个音乐学院,再经过包装,成为一流歌唱家的潜力绝对是有,但生的地方不对,结局同样悲哀。毕竟,在当时,上学几乎是农村女孩子的唯一出路,当这个出路堵死,她们也就必然沦为了时代的弃儿。
其实,焦同学和李同学以及更多的孩子,都是与法布尔同样的特点,但是结局不同。
法布尔的幸运在于,社会对他的“荒诞”行为包容,任其随意地成长,使得他才能在每一个司空见惯却不被人重视的地方,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对于更多的学者来说,不去追求学术的本身,而过分追逐名利的人,往往如缘木求鱼,浅尝辄止,最终收获寥寥。而能由兴趣入手,沉浸其中,忘我投入,为着一个目标而持之以恒地努力的,有朝一日,定能一鸣惊人,正如那个一生只钻研虫子的法布尔!
一心为鱼的人,往往只能收获一些虾米;而那些潜心在“钓”的人,才往往会不经意间,钓到令人震惊的“大鱼”!
天狼孤星于20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