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自上次读完《这不是你的错》后,我马不停蹄的开始阅读海灵格的著作《谁在我家》。谁知,不同于阅读前者时的信服感,在读《谁在我家》的过程中,我时而惊讶、时而困惑、时而抗拒、时而又被深深触动,心情那叫一个跌宕起伏。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上次说到,《这不是你的错》援引了许多前沿学科的数据,以此来证明代际心理创伤遗传的可能性,同时,该书的逻辑分明,极少有存在争议的地方。因此,读者只需跟随作者一路走下去,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不管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皆可阅读。
然而,《谁在我家》的风格则迥然不同。作者海灵格说过,他的理论几乎全部都建立在现象学的基础上,也就是大量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此你在书中看不到什么科学数据,而且海灵格似乎也不喜欢过多解释,每当到达令人困惑的地方,他仅仅简单的阐述一个原则(书中称为“事实”),然后就扬长而去,就像他说的——如其所是。
不得不承认,这种写法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也会促使人们主动思考。但是对于很多没有心理学基础,以及人格不够成熟的人群来说,草率的阅读此书,有可能误入歧途。
例如海灵格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如果这句话被一个受困于错误家庭教育的孩子看到,无异于再次遭受一次重大打击。再比如,海灵格提出我们要接纳家庭系统中的所有人,包括曾经迫害过家族成员的罪犯,我想,所有受害者的家属看到这一点都会出离愤怒,更别提接纳了。
所以在读此书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个前提条件——海灵格的理论是站在一个超越个体、超越集体、超越矛盾的更高层面提出的,不可简单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在个人层面,我们无法原谅一个对我们造成伤害的罪犯,但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可能会理解这个罪犯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理解社会中的因果是怎么连锁反应的。而这种更高的认知会让我们超越个人的仇恨,重新达到一种和谐。正如海灵格自己所说:
这些(对家庭系统排列的)批判想要阻止我们承认那些矛盾或者对立的东西——比如受害者和施害者,这个团体与那个团体,这个宗教与那个宗教——在更高的层面上是平等的。
融入某个更大的存在并与之达到和谐——这也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无法通过训练达成的。它属于我们出于慈悲所体验到的一种境界。因此,它也具有一个特殊的灵性维度。
比起海灵格说的“灵性维度”,我更喜欢用物理科学中的三维和四维概念来理解。在《时间简史》中,霍金举例说,在我们的三维世界里,地球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如果在一个二维世界的投影上,地球上两点之间的直线,其实是一段弧线(因为在三维空间的球面上)。也就是说同一件事物在高维度空间和低维度空间里,可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并引发两种不同的认知 。
所以,当人的精神也站到更高维度时,我们可能很自然就放弃了低维度时的一些执念,从而达到整合。
(这里容我再发散一下,说到四维空间,我又不禁再往高了想。如果仅高一个维度时,我们会看到恨是徒然的,那要是再往上一个层次,会不会看到爱也是徒然的?然后再往上,会不会觉得执着于“生命”也是徒然的?……虽然这样想下去没什么结果,但这种思路确实可以帮助个人从日常的鸡毛蒜皮中超脱出来,活得更洒脱一些。)
说完阅读本书的前提之后,言归正传,对书中的基本理论做一个梳理。其中也会穿插一些我个人的联想和思考。
序位,家族良知和个人良知
首先来看看这三个概念:
序位,在长期的关系中,人们会发展出一套共同的标准、习俗、信念与禁忌,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它有两个基本规律:(1)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权利,从属于这个团体。 (2)一般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他的位置。
这两个基本规律对应着两种失序的状态:(1)某一个人被排除在团体之外。(2)某些成员想要抬高或降低自己的位置。一旦发生失序,成员之间的命运就会发生纠缠。比如被排除在外的成员的命运会在一个后来者身上重现,或者不安于自己位置的成员,会迫使另一个成员承担自己的责任和命运,结果这些人都会遭遇人生的失败,但他们却不知道是为什么。
(读到这里时,我曾想,这会不会有一种阶级固化的倾向?海灵格说序位适用于各种团体,不只是家族,还包括企业、国家等。但社会的进步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如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得过且过,岂不是无法进步?
后来我暂时找到这样的答案:或许革命不可避免,但至少在精神上应该保持对前者的尊敬和重视,就像我们同样会尊敬对手一样。也可以用庄子的话来理解:“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家族良知,是一个家族全体成员参加的法庭,它会对违反序位的行为进行惩罚,也就是产生前文所说的“纠缠”。可这里有一点很不公平的是,“惩罚”往往落于无辜的后辈身上,他们承受了某位前辈的命运,却不自知。由此可见,家族良知虽然是法庭,但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恢复序位。
(想到一个有可能不太恰当的事例:康熙在登基之后拜孔子、拜崇祯、在意识形态上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顺当的位置,也就相当于恢复序位。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当事人对需要接纳的人是敞开的、是真心愿意接纳的。我想这事要是放多尔衮身上,他即使想学也学不像。)
个人良知,也就是个人做出某种选择的理由,是最表面的一层意识,它其实始终会受到家族良知的影响,但个人并不知道。比如一个人可能出于某种具体的理由——比如性格不合——想要离婚,但他却不知道,他正在重复他父亲以及祖父的命运,而他、他的父亲之所以会跟祖父的命运发生纠缠,是因为祖父没有把第一任妻子纳入到家族系统中来——祖父把前妻排除在外,违反了序位原则。
在这个例子里,“因性格不合而要离婚”是个人良知,“重复父亲和祖父的命运”是家族良知给予的惩罚,而解决方式则是把那个被排除的人重新纳入家族系统,所有人在心里为这个人保留一个位置。
家庭系统排列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还没有介绍作者海灵格就是新家庭系统排列(又称灵性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
家庭系统排列即是在一个团体中,由来访者自己或者家排师选择团员来代表来访者的家庭成员,从而排列出来访者的家庭系统。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被推到那个位置的代表会感觉到他所代表的那个家族成员的情绪,从而让家族中一些失序的事实在所有人面前呈现出来。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正是因为有一个更高的、更大的灵魂在运行,也就是序位的力量。(在这里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的“道”?如果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观点来看,或许也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原型。)
海灵格特别强调了家庭排列师的位置和态度,他认为排列师应该将他的位置放在整个家族的最下面,他需要尊敬和仰视上面的人,不论那些人的信仰是什么,或者做过些什么。同时家排师必须保持克制和观望,他只是等待事实和解决方法自己呈现出来。如果家排师觉得自己应该努力的解决问题,就等于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家族之上。
海灵格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在一个斜坡上放一块石头,它从来都是从后面顶住轮子的,没有一次是从前面顶住的,助人亦如此。
看起来,海灵格的基本理论是很简明的,但难就难如何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去执行。特别是如何让人在精神层面上上升一个维度,然后又把这个高维度的领悟带到自己生活的低维度上来,并且不断践行。
比如面对一个长期对家人实施家暴的父亲,可能作为孩子的你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都必须跟他划清界限,甚至还需要借助法律去制裁他。但在精神层面,你又必须接纳他,因为他是你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那么个人如何调和这种矛盾呢?这真的需要好好思考。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