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焦虑循环,也就是人对焦虑情绪的认知,又会激发新的焦虑。
2,任何想要战胜焦虑的努力,都有可能成为焦虑的燃料。
3.焦虑障碍的本质,就是过于努力地想要掌控不确定性。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类型,叫做焦虑障碍。我们知道,不但焦虑情绪本身会带给人痛苦,病人还会为了回避这种痛苦,限制自己正常的生活功能。我不知道听完上节课,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的焦虑情绪是有问题的。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一定要把今天这节课听完。
因为在这节课里,我们会讨论焦虑障碍的心理成因,以及如何看待和应对焦虑情绪,带你从源头解决问题。
我先给你一个有些反转的结论,那就是:
焦虑情绪之所以成为一个障碍,往往是因为不恰当的知识传播,放大了它的危害。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用大白话说,假如没人觉得焦虑是个问题,它也就不是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焦虑产生危害的机制是什么。
什么是焦虑循环
我们还是拿焦虑和抑郁做对比。一个人抑郁了,哪怕他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但这种低落的、缺乏活力的生活状态仍会逐步恶化,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风险。而一个人焦虑的时候,如果他完全不觉得这是问题,焦虑会怎么样呢?很可能会自行缓解。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会专门介绍这种适应机制。对于焦虑障碍的患者来说,焦虑情绪之所以带来危害,是因为焦虑不但不会被缓解,还会愈演愈烈。这背后的机制叫做焦虑的循环。
单纯的焦虑不可怕,焦虑的循环才是导致问题的罪魁祸首。焦虑的循环是什么呢?就是人对焦虑情绪的认知,又会激发新的焦虑。
这个循环是怎么发生的?你可能还记得前面讲过的情绪调节,包括四个环节:首先是进入特定的场景,接下来是情绪的自动唤起。焦虑就是系统 1 自动唤起的,速度快,并且无法控制。第三步是系统 2 对情绪进行认知解释,最后一步是我们的行为应对。焦虑的循环,就发生在认知解释这一步。我们把焦虑解释成一种问题,就会因为对“问题”的担忧,产生新的焦虑。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拿一种典型的焦虑障碍举例,那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的诊断包含两个条件:一个叫强迫冲动,比如离开家之后,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没有锁门。这种焦虑是系统 1 的产物,是自发产生的。它带来的麻烦最多是耽误你几分钟,回去看一眼而已。但强迫症的诊断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反强迫。意思是,你把这种冲动解释成一种“病”,你希望自己克服这种冲动。这就构成了焦虑的循环:你本来只是因为锁门焦虑,现在又因为这种焦虑而焦虑,就算确认了上锁,你又对确认的行为产生了焦虑......
你有没有看到这里的逻辑怪圈?之所以会有反强迫,恰恰是因为有了强迫症的知识,把强迫冲动解释成一种病态。这就是为什么,对焦虑障碍的过度宣传和强调,反而可能放大它的危害。这种宣传让人把焦虑解释成 “敌人”。你想想看,当你认定身体内部藏着一个“敌人”,你又对付不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当然是更焦虑了!
如果不把焦虑解释成一个敌人,你还可以解释成什么呢?很简单,你就把它解释成一种情绪的自然起伏,它不舒服,但也没什么大碍。这样一解释,我们就放松多了。
如何看待焦虑
我知道,你可能会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对于焦虑情绪的渲染,把它说成现代人精神健康的头号大敌。我的建议是辩证地看待这种宣传。作为科普,它讲的内容也许是正确的。但作为一种缓解焦虑的观念,它的作用会南辕北辙。
对普通人来说,面对这种观念最好的态度就是懒洋洋地应一声:“哦,真的吗”,而不是对号入座,反思自己的焦虑。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听过一场讲座。专家让父母不要太焦虑,父母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影响学习成绩。你想想,专家这种话是会减轻听众的焦虑,还是增加焦虑?反正我的朋友两口子都吓得够呛。在孩子高考之前,他们连大气也不敢出,说一句话都字斟句酌,生怕刺激到孩子的情绪。有一天朋友受不了了,问我:怎么才能不影响孩子?我说:你以为孩子感受不到你们的焦虑吗?看你们话都不敢说的样子,他的压力反而更大。你还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他:高考有焦虑是正常的,你看,爸爸妈妈也紧张得不知道怎么样才好!朋友夫妇这样跟孩子沟通之后,没再把焦虑当回事。孩子考得也不错。
你看出来了吗?强调焦虑的危害,是一个悖论:越防范,它的危害反而越大。反倒是你不把它太当一回事,它也就不成为一回事。就像健身的时候,有的教练会训斥:“你太紧张了,放松!”他说的话没有错,但他的语气太像是一种警告了,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紧张上,紧张就放大成了一种失控。有经验的教练这时候会说:“你做得很好,保持住!”他用鼓励的语气让你更信任自己的身体,从而自然放松下来。
所以,你学习焦虑障碍的知识,要特别关注一下这些知识对你的认知改变。我希望它让你更好奇和放松,而不是紧张严肃地自我审查。一旦你陷入了跟自己的对抗,只会刺激产生出更多的焦虑感。
行为应对的陷阱
除了认知解释之外,情绪调节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行为应对。
我们讲过,焦虑情绪有一个不太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叫做回避,比如有飞行焦虑,就不坐飞机。对焦虑障碍患者来说,这种方式不但会限制他们的正常生活,也会加剧焦虑的循环。
我们刚才说,系统 1 自发产生的焦虑是无法控制的,这时,回避就是一种快速获得确定性的手段。就像那个害怕坐飞机的人,他只要坐在飞机上,就会焦虑,然后失控,他唯一获得确定性的方式就是离开。
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效果立竿见影,他的焦虑会消失。但这就是问题所在。你记不记得强化原理?我们在讲行为主义的时候提到过,强化有两种:一种是增加好的结果,叫正强化;一种是减少不好的结果,叫负强化。你看,我们把焦虑当做一种负面的感受,回避它,然后焦虑消失,这个过程就是负强化。强化会带来什么呢?会进一步鼓励刚才的行为。也就是说,回避鼓励了更多回避。
可你有没有发现,回避的性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了!它只指向情绪,而不指向问题。别忘了,焦虑情绪正在循环。刚处理完第一层焦虑,又来了对焦虑的焦虑。所以,回避行为就会一波接一波,愈演愈烈。
就这样,回避跟焦虑一起,形成了一个漩涡:越回避越焦虑,越焦虑越需要回避。而且每次回避,都在无形中认证了焦虑的必要性:这件事一定很可怕!不然我为什么要回避呢?但他在一次一次的回避中,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问题。
不要执着于战胜焦虑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得到一个结论:别怕焦虑,面对焦虑不要回避,这样焦虑就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了。我想告诉你:这个结论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想用它帮助焦虑的人,它还是帮不上忙。为什么呢?因为它仍然许诺了一种确定性,那就是试图战胜焦虑。
但任何想要战胜焦虑的努力,都有可能成为焦虑的燃料。为什么呢?这种努力的方向,还是在把焦虑看成自己的敌人。看上去找到了焦虑的症结就是“循环”,但我们又会对循环产生焦虑,最后不知不觉又回到这个漩涡里。就像一个失眠的人,他对抗失眠当然睡不着,可是当他下结论说:“不应该对抗失眠”,这个结论就能让他睡着吗?还是睡不着,这种方法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对抗的形式而已。
要我说,对抗也好,回避也好,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今天的人对“确定性”有太强的执著了。前面课程讲过,系统 1 有确定性的偏好,它会自动放大对不确定的关注。放大本来也没什么,但我们太急于把它从正常生活中“切割”出去了,就像用墨水在白纸上掩盖一些小小的黑点,越掩盖,黑点就会越大......最后几乎把整张纸都填满。
你肯定想说,我们不能过于强调焦虑的危害,也不能回避,还不要执着于战胜焦虑,那应该怎么办?
我想先告诉你:放着吧,不用怎么办。
焦虑障碍的本质,就是过于努力地想要掌控不确定性。愿望很美好,但它同时带有一个认知图式:不确定的世界太可怕了,我们太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做些什么来增加确定了。但我们掌控得越多,走得反而越慢,让自己的生活半径越收越窄。我们给自己标记出了一个个雷区,以为这样就会带来安全,却反而给自己营造出一个步步惊心的世界。
做个总结,这节课我们讲了焦虑循环,也就是人对焦虑情绪的认知,又会激发新的焦虑。你有没有给自己规定过,必须战胜某种不确定性?听完这节课,你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改变?或者你觉得不论想法怎么样,至少你已经不那么执着了。
期待你的留言。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那个被焦虑折磨的朋友。今天的知识有点“绕”,你可能有点糊涂了:刚讲过焦虑是一种心理疾病,这节课又说,别把焦虑太当回事。那到底应该怎么对待焦虑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