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态度上要松弛:没关系;不要跟别人比;名次只是反馈,不是标签;考怎样的学校都可以,尽力就好。
智力上要紧张:学习完成闭环了吗?还有哪些习惯可以优化?怎样提升时间利用率,劳逸结合?如何确保睡眠?怎样做好电子产品管理?……
2.孩子感受到了压力,以及对自己的否定。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所以就会逃避,或者向内攻击(自责,低自尊),或者向外攻击(指责父母)
3.我们家是反过来的,我一直劝女儿躺平,不要太用功。尤其是不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换取工资或加班费。而要专注于体验与发展。
4.怎么帮孩子取得进步,才是关键,而不是怎么让孩子更努力。
5.有结果才有动机,不是有动机才有结果。
6.一般来讲,从学前开始,就要给孩子有具体的规划。到了初中,已经需要生涯规划了,而不只是学业规划。
7.其实就是语数外和兴趣,怎么规划,时间怎么分配。而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教材学习上,这是最损害孩子的行为。
8.因为逻辑很清晰,短期需要成就感,长期需要意义感。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强迫孩子在从事无意义的学习要求孩子努力,但并没有真正的去帮孩子设计和规划。
9.孩子小时候,安全感是直接给予的;青春期以后,则更依赖于必要的关系、赋能与支持。
10.任何事情,早期用一些外部手段,是可行的。
11.英语是靠日积月累,是个功夫活,依赖于习惯,尤其是早期习惯形成的先发优势。拖得越晚,英语学习越难,越消耗意志力。所以在英语学习的问题上,我是建议跟一个比较好的系统,持续学习,作为学校的补充。但已经到初二了,就要考虑时间成本,以及未来英语学习在学科中的地位。
12.无论对我们自己,还是孩子,我们习惯于懒惰思维,总觉得解决了人的问题,解决了动机问题,一切就自动解决了。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要搞好英语学习,困难在哪儿。类似英语这类问题,都要小目标,多频次,勤反馈。
13.孩子的态度问题,是能力问题的投射,是结果而非原因。
14.学习上大量的问题,都是缺乏具体的帮助,又焦虑,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的。孩子通过小目标持续获得成就感,自然就上道了。
15.一般来讲,亲子共读,就是要解决孩子不读好书,以及读不懂好书的问题。
16.如果做应试,就把应试做好,如果抓素养,就把素养做到位。现在有些以大语文之名的课程,是四不象。
17.教材中的字词,要精确过关。教材是要靠积累的,在低段。孩子阅读时,相对比较放松;解决教材问题时,相对比较耗能。这就构成了节奏。不能只处在放松状态,一张一弛。
18.低段的精读,重视长文挑战;中段的精读,主题讨论;高段的精读,要加入文言。干老师有一本书叫《一本书就是一座山》,里面收录了不少,可以看目录,有合适的,就参考。
19.正常情况。生命气质不同,对科学的喜好程度不同。四年级以前,不必多读科学类图书,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哪怕有兴趣,科学真正靠的,也不是阅读,而是观察与实验。
20.初中孩子容易焦虑,但如果没有方向,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跟进辅导,很容易低品质勤奋和习得性无助。
21.一个孩子无所事事,当然不可能有结果。但一个孩子异乎寻常地努力,也未必有好结果。而且,只有孩子感觉到在进步,才会愿意付了更多的努力。所以,怎么帮孩子取得进步才是关键,而不是怎么让孩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