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豪韩愈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句,道尽治学之真谛。此语虽历经千年,却如明灯般照亮无数求学者的道路,其蕴含的勤勉精神与吃苦品格,至今仍是治学修身、干事创业的重要准则。
“勤”为治学之基石,是攀登“书山”的必经之路。韩愈自幼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后由兄嫂抚养,却始终未弃学业。他每日鸡鸣即起,诵读经典至深夜,即便寒冬腊月,也常以“手冻墨池,笔冷砚冰”之态苦读,最终精通六经百家,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往今来,凡成学业者,皆以“勤”为舟楫。宋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终成明代开国文臣之首;鲁迅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写作,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的勤勉,铸就文学丰碑。于当代人而言,“勤”不仅是每日固定的学习时长,更是主动探索的意识——课堂上紧跟思路,课后复盘知识,遇疑难不搁置,以点滴积累筑牢学识根基,方能在知识的山峦中稳步前行。
“苦”为治学之阶梯,是遨游“学海”的必备之舟。学海浩瀚无垠,若无吃苦之心,便易在浅滩徘徊,难抵真理彼岸。韩愈在《进学解》中自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即便官途起伏,也始终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勉,在困顿中坚守治学初心。这种“苦”,并非盲目承受艰辛,而是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执着。钱学森赴美留学时,为攻克航空动力学难题,常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克服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终成“中国航天之父”;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数十载,忍受蚊虫叮咬与失败挫折,用“苦”换来了亿万人的温饱。对当代求学者而言,“苦”是面对复杂知识点时的反复钻研,是遭遇挫折时的不放弃,唯有以“苦”为舟,方能在学海中乘风破浪。
如今,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愈发便捷,但“勤”与“苦”的治学精神从未过时。若仅依赖碎片化信息,缺乏系统学习的“勤”,便难以形成深厚学识;若畏惧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承受钻研的“苦”,便难以突破知识瓶颈。唯有牢记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箴言,以勤为径、以苦为舟,方能在求学之路上行稳致远,在时代发展中贡献智慧力量。这不仅是对韩愈治学之道的传承,更是当代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