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重新阅读了四年前买的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此书逻辑比较严谨,系统性的讲述了管理的8个基本概念的常识,是一本难的好书,我也从中汲取学到了不少四年前无法理解的知识点。
本书从以下八个方面讲述了管理的常识,1、什么是管理;2、什么是组织;3、什么是组织结构;4、什么是领导;5、什么是激励;6、决策如何有效;7、什么是计划;8、什么是控制。
书中的观点很多,且学术性很强,不容易理解,再加上文章篇幅有限,所以我就挑选出书中比较好理解的观点进行整理与总结,希望对你有启发。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人、物、事三者的辦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简单一点来说,管理就是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只有分配责任,人才才会真正地被培养起来。没有责任,人就无法真正激发出能力和热情,也无法真正发挥他的作用。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顺序不能颠倒)
好的管理由几个特征:1、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2、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第3、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4、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5、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需要解决的三个效率:1、是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2、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水平和等级制度的集合;3、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
二、什么是组织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有组织(有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而企业的组织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关系去实现目标,提升效率。
很多公司管理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目标不清晰,目的不明确。对于公司来说,如果公司的目标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有别的目标,比如说只是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或者只是想成为技术领导者,那么这样的公司一定会陷入麻烦之中。扩大规模、领先技术、维护口碑这一些,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但是有些管理者偏偏把这些东西当成是公司的目标。结果是让公司慢慢失去了赚钱盈利的能力,很快就被市场无情淘汰。
因为当今商业世界是非常不稳定的,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所以管理者需要学会在混沌状态下如何使企业正常运行,需要做好下面4个方面,1、管理者要学会混沌的思维方式;2、组织需要构建自己的弹性能力;3、在组织内部打破平衡;4、实现组织学习。
三、什么是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需要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响组织结构改变的因素非常多,如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规模、员工性质、组织目标、策略、组织环境的稳定性等等。
五种常见的组织结构
1、职能型组织架构:
职能型结构就是通过将同类的专家组合在一起,从劳动分工中取得效益 。职能型结构可以实现追求规模的目标,同时减少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因此一般在企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多数会选择这个结构,以获得快速的增长。
优点: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减少人员和设备重复。
缺点:常常因为追求职能目标而看不到全局的利益。
2、事业部制组织架构
这个结构可以创造出自我包容的自治单位,这些单位通常按机械式组织,对于多产品、跨区域以及多种产业经营的企业而言,事业部制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优点:强调结果,总部人员能专心致志于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有力手段。
缺点:活动和资源出现重复配置。
3、扁平化结构
扁平化是一种简单结构,这个结构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低复杂、低正规以及职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是一种“扁平”式组织。
优点:反应快、灵活、运营成本低,责任明确。
缺点:只适宜小型组织,所有事情取决于老板,风险极大。
4、矩阵式结构
矩阵式结构可以使用职能部门化来获得专业化经济性,在这些部门之上,配置一些对组织中的具体项目负责的具体产品、项目和规划负责的管理人员。
优点:能促进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一起所具有的经济性。
缺点:造成混乱,并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倾向
5、网络型组织架构
网络结构是一种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结构。
优点:使管理当局对新技术、新时尚或者来自外部的竞争,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缺点:不适应所有企业,缺乏对组织所进行的活动的控制力,供应品的控制力,供应品的质量也难以预料,技术创新很容易被窃取或扩散。
四、什么是领导
领导是一个管理职能而非领导者,领导者也需要发挥领导职能,同样,管理者也需要发挥领导职能。总而言之,有影响力的人就是领导。
领导者承担的责任是让企业能够有明确的方向,不断适应变化,有个核心管理团队,也就是说,领导者真正的责任是确保组织的成长。管理者只是对绩效负 责。而产生绩效的关键因素是:解决问题,保持稳定,甜度和规范得以贯彻和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绩效就能够获得。做两者差异的分析,是因为日常管理中,领导者常常关注绩效和当前,而管理者关注成长和未来。
以下5种权力可以直接产生影响力
法定权:就是组织和制度规定你有的权力,比如公司规定一个经理有随意开除人的权力。
专定权:专家的权威可以产生影响力,领导可以借助专家的的影响力来获得得自己的影响力
奖赏权:就是有给别人奖励的权力,奖励谁,奖励多少,都由你来决定。
惩罚权:最常见的是老师惩罚学生,学生违反纪律,老师就可以惩罚学生抄作业、拖地板。
统治权:原统治权与惩罚权有些许多相似的特征,如新加坡的法律作用。
五、什么是激励
激励就是激发员工的热情,对员工施加外部刺激,调动员工积极性。
激励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激励一定要想办法让工作变成游戏;第二个角度是激励要永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做,不要站在自己的方向。
1、人们是需要外激励。不要认为每个人会自己找事情做,会以很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定要有很强的外激励来激发他们,千万不要认为每个人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2、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内在的成就欲望。因为只有激发内在的欲望,人们的成就才能够真正地获得。
最有效的激励技巧包括:员工表现杰出时,上司亲自道贺;上司亲自写信表扬好员工;以工作的表现作为升迁的基础;管理者公开表扬优秀员工;管理者召开会议公开奖励部门或个人表现优良者。
六、 决策如何有效
决策是为了能够执行,而不是追求正确性,或者说决策正确性指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得到执行的结果。决策的关键是:做出决策之后,能不能够确保决策获得真正执行。
决策不能简单的说对与错,判断决策的标准,其实不是看这个决策本身,而是看这个决策是否能够最后获得执行并取得决策的效果。
管理决策困难的是既要面对人也要面对事,所以管理者及要具备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文学、史学、哲学思维),也要具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事实、数据、真理思维)。
决策的步骤:识别问题——确定标准——分配权重——拟定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评价方案。
七、什么是计划
计划就是为实现目标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
管理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个是绩效管理,一个是计划管理。绩效管理适合于那些直接产生绩效的企业或部门,而计划管理适合于那些不直接产生绩效的企业或部门。绩效管理有利于创新,而计划管理有利于成本控制。
广义的计划是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街接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则是指制订让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容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区实现目标的途径。就是通常所讲的5WI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谁做、怎么做?
八、什么是控制
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职能就是预先谋划,组织职能就是规定分工和结构,领导职能就是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就是检查纠正。
控制的三个要件
1、标准化:控制首先需要有一些列的标准化,只有这样才可以衡量和核对
2、量 化:标准化如何转化为人们日常的工作行为,需要把标准化进行量化,只有量化的标准才有可能被实施的可能,也才可以被检验和衡量
3、全过程:控制需要让最终的结果与预设的结果保持一致,所以需要全过程的监管。
此书虽然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此书学术性之强,学术专业语之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不易阅读性,书中案例过少,不能很好的帮助读者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企业蓬勃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期,中国的企业不缺乏管理的实践,但是理论的基础却很薄弱,要是管理学的书籍能够通俗易懂的把管理学讲清楚说明白,让管理者,企业主在寓教于乐,把行与知结合起来,岂不是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