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位选手的“class is over”,声势浩荡,为期三天半的全员赛课暂告一段落。有幸在此次赛课中担任评委(与其说自己是点评者更不如说是一位学习者),在这四天中,倾听着,思考着,收获着……
(一)摆正心态,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有人说,坐那儿听三四天课好辛苦。说实话,在参与之前,想象一下,也觉着这事儿很痛苦。既然接受了任务安排,那就调整心态欣然往之。首先,从年龄上讲,自己在圈子里已经不再年轻,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慢慢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特点,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另外,我坚信,只要走出去,一定是一种学习,也一定有收获。所以,这四天我忙碌并快乐着。
真正带着学习的心态参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不再令人苦恼而是一种享受。
保持“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的劲头,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成为自身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才是职场人不被淘汰的法宝。
(二)一节展示课展现出的不仅仅是这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
天立学校几位老师的课,让我很震撼。一是教师个人素养很高,谦虚谨慎,口语流利,组织课堂能力强,把握教材精准,课堂思路清晰,设计巧妙……还展现出教师背后的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凝聚力——为什么他们一个学校的课都这么优秀?应该是有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教研团队。相反,个别来自同一学校的几位选手,上课风格也是一样的,七零八乱,把握不住重点,只注重课堂花架子,这是不是也体现出这个学校的教研是华而不实的呢?
(四)做事情,态度决定成败,其次才是能力。
一个对事情有态度的人,为了实现目标,会集中自己的智慧,拿出自己的热忱,就连身后那扇名叫“能力不足”的大门,也会给自己关上。
有些选手本身口语,普通话,书写等确实力所不及,但是从课件制作,环节设计,一言一行能让人看到他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认真的。
相反,有些选手,就是“差不多先生”,认为“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尽显。
(三)“90后”在不断刷新着社会对青年的期待,用破茧成蝶的成长,给我们惊喜。
讲台上的九零后占了主场。坐在台下,看着他们精彩的表现,自叹弗如,他们称呼一声“评委老师”,我都自惭形秽。领略年轻教师的风采的同时,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的那种深情;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英语教学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抛开颜值和年龄不说,那种课堂上的气场,也着实改变了我对九零后的“成见”——他们大方,自信,从容,优雅……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我和其他几位评委老师不断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老了!”
身为“80后”的自己再不提升,就要被拍在沙滩上。
(四)心灵,需要放空,才能思考。心灵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嚣。
前一段时间,期中考试过后,儿子成绩,学生成绩,职称评定,骨干考核……整个人被搞的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干什么也不安心了。这次把课调到了晚上,白天安心出来听课也是对一大堆烦心事的逃避。突然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这么认真的听课了,甚至是学校备课组业务活动听课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同事说,那是因为你带着任务。我更认为是自己心静下来了的缘故。
人海浮沉,生活琐碎,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才能万事从容。
(五) 三毛有一句话,人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你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都是美好的风景。
作为评委组长的李老师,是我们的主心骨,评课见解一针见血让我们受益匪浅。人很真诚,善良,细腻,“我把橘子用热水袋暖和了,你们几个可以吃了”,被温暖的岂止是橘子!
赵小妹是组里的小可爱,说话很甜,也是最勤快的,不时地给我们沏茶倒水,算分誊分,脑子也最灵光。
王老师那种温文尔雅,轻声细语,让人久处不厌,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娄老师,就像老家邻居大姐那样的实在,交流起来也是很让人舒心。
这个冬日,遇见你们,共处四天,被你们温暖到了,不是美好的风景吗?
最后我为自己点赞,又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收获那么多!相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保持谦虚,追求进步。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变得更好的路上,永远开心,清醒,上进,能留住心中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