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计例]:
北伐平魏逆天时
六出祁山无功事
虽说孔明在南阳草芦时就已知三分天下之天时,然而在刘备死后,他为了报答先主之知遇,实现先帝之遗愿,不听规谏,不审时势一意孤行执意北伐。前后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屡战屡败劳民伤财,最后自己也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
第一次北伐是在孔明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之后。那时正值魏帝曹丕新死,司马懿被革职回乡。因此孔明便动了北伐之心。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芦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当后主刘禅和一些大臣表示异意时,孔明又道:“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夙夜未尝有怠,今南已平定,可无内顾之忧,不就此时讨贼,恢复中原,更待何日?”。此时的孔明已完全被“先主之恩,先主之愿”所驱使,对其它客观势态已顾不上考虑了。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正如太史谯周所发出的诘问:“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信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
刚出兵时,蜀军破关斩将连得数城。以离间之计赚降姜维,以斥骂之声气死王朗。随后,又乘雪破羌兵,可谓威声大震,势如破竹。但终因孟达大意失上庸,马谡刚愎丢街亭,而前功尽弃。致使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不愧大智大勇,以空城计诈退魏军,最后自己也退回汉中。
然而,孔明还是痴心不改,两年后又上表再言出师:“先帝虑汉, 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睹也。”从孔明的《后出师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虽然对这次北伐仍无得胜的把握,还是为“先帝之遗愿”而“冒危难”而行。尽管承认“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睹”但还是要为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明二伐北魏,开始在陈仓城前遇到强有力的阻挡,久攻不下。后来姜维用诈降计,夜赚破陈仓,才使蜀军得以推进至祁山前扎寨。后来魏军以偷运假粮草来引诱蜀军以便劫寨。不想被孔明识破,蜀军将计就计大破魏兵。魏军从此坚守不出。孔明欲战不能,只好自己退兵。正如他对魏延所言:“吾兵无粮,利在急战。今彼坚守不出……。若以轻袭吾粮道,那时要归不能。今乘魏兵新败,不敢正视蜀兵,便可出其不意,乘机退去。”
至于第三次伐魏还是没有取得成功,则完全是“天不诈汉,于人乎何尤”。当时蜀军一出兵便夺得军事要地陈仓,使粮道通畅。后又屡战屡胜,正当孔明一鼓作气欲直取司马懿大寨时,蜀都忽报张飞之子张苞身亡,孔明听罢立时口中吐血,昏倒在地。自此卧床不起,只好退兵。
孔明第四次伐魏一开始也是节节胜利,后来有一个送粮官苟安因好酒而超限十天才将粮草送到。孔明欲斩之,被人谏罢。苟安怀恨去投魏军。司马懿遣他回蜀都散布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要自称为帝。后主刘禅果然下诏宣回孔明,使第四次北伐又告流产。
第五次伐魏孔明先是装妖扮鬼,诈为神兵。不仅大破魏兵,还抢得陇上熟麦。正欲破关拔寨挺进中原,忽有永安守官李严来信告急说,吴已与魏联合,欲攻蜀国。孔明惊而退兵。回蜀都方知李严因给前线筹粮不利,害怕孔明问罪,故而谎报军情骗回蜀军。
在最后一次伐魏前,太史谯周再次力谏:“臣又观天象,……盛气在北,不利伐魏。”孔明反驳道:“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随后亲率三十万蜀军大举北伐。孔明先令将士在祁山与魏民相杂种田,互不侵犯。并巧夺天工造出木牛流马,用以运输粮草,其势欲与魏军打一场持久战。一次,魏军又中孔明之计,被围至谷底。司马父子三人相抱而泣,以为必死无疑。忽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使得蜀军火攻失势,地雷不响,火器无用。这才使司马懿父子得以逃身。此后,魏军坚守不出,弄得蜀军欲退不舍,欲战不能。最后当听到东吴协蜀伐魏失利,无功而返的消息后,孔明自知回天无力,不禁长叹一声,昏绝在地,最终客死在五丈原中,应了“死而后已”的誓言。
所以说孔明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开始就知必定三分天下,而他最后还要为打破这个历史的必然而“鞠躬尽瘁”。但是,不管他如何知天地、通鬼神,如何谋略超群、神机妙算,也都取得不了最后的胜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汉朝“气数”已尽,注定要被新兴力量所取代,匡复汉室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既使有再高明的计谋也改变不了这个必然。这就是“术”中有“数”。“数”对“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谁云孔明胸中有定见哉?不惟国事不识天时,亦己身事,不知天命,祷星祈命岂有识者之所为。”同时,又让我们想起刘备三顾时曾遇司马徽,这位水镜先生当时仰面大笑曰:“卧龙得其真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孔明的扮演者唐国强也曾这样评说过孔明:“他是一棵开满了鲜花,却没有结果的大树。”真是入木三分,精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