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戏的路上,也发生了一些戏剧化的事情。但凡发生事情,自然就和人有关。
1.青年旅社里的十一姑娘
一早到达青旅,还不到入住时间。像上次一样,在旁边酒吧吧台坐着休息,同时给手机充电。
吧台的妹子到了上班时间,转来转去收拾东西。
不记得她先跟我说了什么,就聊了起来。看起来是内向型的姑娘,却拿起手机加了我的微信,还给我拍了一张相片。
我问为什么要拍照,她说每天人来人往太多人,不拍照就忘了。
这还是个挺好的习惯呢。
她拿鱿鱼丝和山楂条给我吃。又问我知不知道路口的某家店的包子饺子很好吃。
闲聊着得知她是福建人,来北京找工作,在青旅做义工。
她是做编剧的。
对于那些敢于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我不自觉就会有些佩服。于是跟她聊了聊我看的戏。她说每天不忙的时候都要写点东西。
过了一会儿她去买饭,还请我吃了包子,包子非常小巧,我都很不好意思,担心她吃不饱。
两天的时间里进进出出,都看到她在电脑前端正地坐着,我在她的吧台整理东西的时候便和她聊几句,也看到很多人来和她聊天,想来是人缘很好的姑娘。看戏回来给她带了场刊,出去的时候也很放心把一部分行李放在她那里请她帮忙照看。走的时候她在和一个歪国人玩桌游,玩得很投入,喊了她一声,道了别。
应该是以后不会遇到的人吧。
但是希望她写出很棒的剧本,顺利找到工作。
2.戏院里的南方青年
上次来保利剧院看戏是2013年5月。那次,在剧院认识了一位小姐姐。
这次,认识了一位(我觉得)有点奇怪的哥哥(姑且这么叫吧)。
这次的戏有剧本限量发售,我担心买不到,便早早地到了,在台子上坐着准备看会儿书,等他们开始售卖剧本和其他周边。
一抬头,进来一个有些痩削的青年,提着一个蓝色的无纺布袋子,面孔倒是蛮白皙的。
他向我走过来,我问有没有多余的票。
票我是有的,但是他说他只需要买个便宜的票坐在后面看,因为他视力很好,坐前面会头晕。
我暗忖,也是蛮奇怪的,大家都喜欢做前面的不是吗。
既然已经被打断了,索性和他聊会儿天吧。
言谈之中了解到,他是导演的忠实粉丝,看过林导七部剧,这次他从武汉坐了一夜的硬座火车到的北京。没有买票是因为时间一直不确定,于是最后是急匆匆赶过来的。而且,他竟然没有安排住宿。他说看完戏在附近找找看,实在不行就找个酒店睡大堂。
我很是惊讶,因为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听着他说看戏的事情,我忍不住问了他一点私人问题。
比我大几岁,做销售的,神奇的是他用的还是N家很古老的直板机,型号似乎是1110。
虽然不舍得买戏票,在买剧本和原声CD这件事上他倒是毫不含糊。开售时间还没到,他说去吃点东西,让我先帮他买剧本和CD。
大厅里人渐渐多了,他拿到剧本和CD,马上给我钱。
我的票要留作纪念,于是没有转手。用这张票把他带进场地,而他坐在离舞台比较远的地方。
开场之前他跑过来好几趟,跟我说手机要静音,不要拍照等等之类。絮絮叨叨,还真是让人有些不耐烦了,我压着声音说我知道的我看过戏的。
三个多小时的戏终于看完,他带我到演员通道说这里可以等他们出来。我想起2013年在这里等人的情景,心里有些失落,便催他快点去找住处。两个人没有告别,就此别过。
第二天午时收到他的短信(必然他是不用微信的),说谢谢你昨晚的招待,下次看戏我请你。
我心里嘀咕,怎么这句昨晚的招待,听起来怪怪的呢。
也没有问他如何住的,想来他总有自己的办法。
后来的几天,他发长长地短信过来,叙述看戏的一些事情和感想,推荐我看剧本作者的文章。
如果以后还去看林导的戏,应该还会碰到他吧。
他说,以后来武汉玩。我说武汉以后应该会去的吧。心里却没什么底,毕竟还蛮远的,虽然是很想去的一个城市。
他说,怕什么,人生长着呢。
这句话我倒是蛮喜欢。
这大概是我遇到过的最奇怪的一个人了。不过一个喜欢看戏的人,应该是个纯粹的人吧。我想只要林导的戏还在演,他应该就会一直看下去。
也是一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