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使我们理智清醒、艺术给我们美的感受,人文让我们自爱爱他。我们要做的是以爱为桥梁,不断学习、应用与体验,让这三者均衡发展,更好地做自己!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这段话听李老师讲了不下三遍,内容和图都能记住,也曾在文章中引用过,但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听老师讲的时候,更多的是把科学、艺术、人文当成了名词,把对它们的解释当成了概念,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虽然对人文心向往之,但对其具体含义并不清楚,一直没意识到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性,更没看到科学艺术人文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忆只遵守共鸣法则,我们只能听到我们心里有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听李老师讲了那么多遍却一直没能真正理解的原因所在——我内心里根本就没有科学艺术和人文,自然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性。
前天李老师以“科学、艺术、人文”为题专门撰写了一篇文章,终于对此有了少许理解,这几天也在认真思考,待今天读许又新教授写的文章时,突然感觉对科学、艺术与人文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
许又新教授的书中充满着科学、艺术与人文。书中既有诊断标准和对诊断标准的详细说明,又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无不体现着许又新教授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书中处处都能看到想病人所想和对病人的理解与尊重,读来令人感动不已,体现着许又新教授的人文情怀。能把专业类的书写得既简练生动、又通俗易懂,这不正体现出许又新教授的艺术内涵吗?
看了许又新教授的文章,我对科学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只是从书上看了点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就以为只要有妄想和幻听就是精神分裂,甚至敢私下给人下结论。还有些人自己曾是抑郁症患者,就以为了解抑郁症,甚至敢给别人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所有这些无不说明“无知者无畏”的可悲与可怕。
许又新教授在“诊断的一致性”一文中有这样一席话:
假如普天下的精神病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那还要精神病学这门学科干吗?
坐在标准化的井底观天,整个天空当然也就只有标准化那么大,一旦认识到标准化只是对医生变量的控制方法,我们就会清楚看到,病人变量是不可穷尽的。
对于医生来说,我们每个人当然应该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尽可能跟其他医生取得一致,但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病人是决定真实性的客体。因此在考虑到病人变量时,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其他医生从病人观察到和了解到的一切常态和病理现象,同时还必须批判地检验所有医生(包括自己)的概括和推理。正是在病人身上,一致性必须服从真实性。”(《许又新文集》第130页)
从上面这些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又新教授的科学严谨和人文情怀。医生应该遵循标准化的原则,但只考虑标准化无异于坐井观天,因为病人变异无穷。标准化只是病的症状和名字,各不相同的病人才是本体。
许又新教授的书中处处体现着人文情怀,摘录其中一段:
“尊重”意味着把人外在的属性(如美貌、学问、才能、财富、地位、权势等等)搁置一旁,而把人作为有内心体验、有思想感情、有生活追求的活生生的存在去看待,也意味着把病人作为有个人独特性、独立自主性的人去对待。通俗地说,我为什么尊重你?没有什么特殊理由,是由于你和我一样,都是人!即使我一无所有,自尊却是命运所无法夺走的。正因为我尊重自己“这个人”,所以我也自然地尊重“你这个人”。(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第14页)
许又新教授的书让我开始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艺术和人文,让我认识到科学、艺术、人文的重要性,也开始发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科学、艺术与人文。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科学、艺术、人文,哪怕是包饺子这样的生活小事。有科学的配料才能调好馅、和好面;我们可以包出各种形状各种颜色、更具艺术性的饺子;当我们带着对家人的爱专注享受地包饺子时,对人对己的人文情怀展现其中。
工作中离不开科学、艺术、人文。作为老师的我,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准备教学内容时,这是科学精神;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上课的艺术;能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优点和发展,这是人文情怀的展现。
正在写文章的我也离不开科学、艺术、人文。引用相关资料前,认真阅读并领会,并注明出处,这是科学精神;把打动我的内容写出来,希望能引起心中有相同想法的您的共鸣,这是人文情怀;把版面尽量编排的清晰美观,把内容尽量写得有点内涵,这是艺术的体现。当然,以我目前的水平,这三者都差得太远,这也给了我努力的方向。
科学使我们理智清醒、艺术给我们美的感受,人文让我们自爱爱他。我们要做的是以爱为桥梁,不断学习、应用与体验,让这三者均衡发展,更好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