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池莉的《后悔药,当然有》。文中她弃医从文那段让我记得很深刻。原文说:我学医毕业上班三年,改行就是我的后悔药。按照通常评估,行医绝对是三百六十行之中最好职业之一,又悬壶济世受人尊重又越老越值钱一辈子丰衣足食。况且我家几代行医,传承祖业也是使命重大理所当然。原本我也是在努力学医认真行医。岂料天意难违,我酷爱方块字,打小兴趣都集中在文学上。起初我也采取过兼顾的方式,无奈行医与写作都是很耗费心血的行当,根本无法长期兼顾。当年我一个小青年,面对家长压力社会舆论所有亲朋好友的坚决反对,实在太难了,眼泪都不知流了多少。
池莉说,是的,中国作家,从古至今,成名成家不易倒在其次,最可怕的是太容易挨批挨整贫困潦倒,搞不好小命都难保。世上大道理、天下父母心,我全懂,可是事实很简单:不写作等于人已经死了。于是把心一横,一丸后悔药吞下,不顾一切,弃医从文,彻底改行。
可见池莉当时的决绝,她是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如氧气般。难怪她会说文学是一种病,一旦得了就很难治愈。我的生命,我的青春,我的微笑,我的梦呓,只为你燃烧,文学!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问师傅怎么才能成功,师傅把他带到河边,突然把他的头摁到水里。年轻人拼命挣扎才露出头,得以呼吸。师傅问他现在知道了吧!不管做什么,首先得有这种没它不可的疯狂热爱。
这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郭沫若、当代作家毕淑敏、余华和冯唐,还有日本的渡边淳一。这里重点说当代知名的女作家毕淑敏,她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当过军医,之后回京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因为曾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她说“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刻骨铭心的记忆总在骚动我,于是在一个平平淡淡的晚上,在一间充满药味的屋子里,我提起了笔,开始了写作”。可以说她的经历让她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对生命的感发和深刻的体悟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之后毕淑敏的写作呈井喷之势,她坚持写了上百万字,发表后作品广受好评,获奖无数。甚至为了创作而获得真实的体验她还做过临终关怀者和心理医生。她朴实动人而深刻的作品受到王蒙的认可。我想这是她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
这两位是让我喜爱、敬佩的作家。也许很多人在犹豫着要不要转行或者要不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因为前后有很多顾虑,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缺少视死如归的魄力,更缺乏坚贞不渝的痴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看看池莉的这句话。真正要做的事情,那就去做吧!哪怕是千难万险;幸福就是愿意。生命经不起消耗,谁都难活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