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家年前的习惯,是要上祖坟去请祖先回家过年。我记得小时候我们那一个地方一直都是大年三十中午饭之后去上坟。一家人过年最重要的一顿饭,现在一般都叫年夜饭,我们那个时候叫年午饭。过年最重要的最丰盛的一顿饭就是大年三十的中午吃的饭。
这顿饭在我们小时候是非常的讲究。小时候物质不丰富的时候,这一顿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时候一年中每家人都要杀一头年猪自己吃,大年三十中午这一顿饭一定是吃年猪身上最重要的部位。比如猪耳朵,猪心子,猪腰子,猪尾巴,猪肚子,猪肠子,猪头肉,等等,还有鸡鸭鱼肉,象征着年年有余,鸡鸭成群。即使不喝酒的人家也要摆上酒,吃饭前还要请祖先先吃,这叫祭祀祖先。
如果一家人弟兄不多,或者两三弟兄,相互有住的比较近的话,有可能就是吃团年饭。
不仅如此,最要紧的就是中午饭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成群结队,带上刀头肉和香蜡钱纸上山到祖先的坟头上请祖先回家过年。一般是同一姓同一房的一路去上坟。这时候山上家家坟头上都青烟缕缕,鞭炮声此起彼伏,而且这时候的上坟也不是很严肃,不像清明那样寄托哀思,似乎比较喜庆,因为要请祖先回家过年。所以大家在上坟时往往是说说笑笑,谈天说地,拉拉家常。这个活动随着改革开放,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春节的时候不远千里都要回家过年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多年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信念,一种信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与之对应,正月十五黄昏时候,代表新年过完,家家户户还要用茅草扎一个茅船,带上香蜡钱纸和水饭,到河边上送祖先回阴朝地府,或许传说中的丰都鬼城在水边的缘故。这个习俗随着在老家过年的人越来越少而越来越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