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过,教育正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世界各地的学校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式,正在逐渐尝试改变自身的结构。
这次咱们说说,在学校体系之下,教室,或者说学习空间的改变。
现在教育界有个共识,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少,不到20%,主要的学习内容还是在其他空间和时间学到的。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听”这种学习方式效率本身就很低,举个例子,就算是玩游戏,想要快速入手的话还是得上去打两场,光靠听别人的讲解的话始终不得要领。
另一方面,“听”老师去讲,始终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走,这样本身就妨碍了学习的动力。这就跟我们玩游戏的时候,始终有一个人在背后对你指指点点,甚至还上手阻止你操作一样,就算有兴趣被这样弄两次也不想玩了。
那么未来的学习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一些学校的尝试,现在是把公共空间作为学习的主要场所,比如一个学生想要学习数学,他可以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自己预习一下,碰到不会的东西再到公共区找几个学哥学姐询问一下,或者找一些同伴互相交流交流,找一些网络资源学习一下,实在不行再跟老师预约一下,做个单独的讲解。
学会了再到练习区或者竞赛区尝试尝试,跟伙伴比试比试,或者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如果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回过头去再学习一遍。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习这个行为为本身是由学生发起的,他会有动力主动的去寻找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这就跟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模式差不多。另外为了解决问题,他需要跟很多伙伴和陌生人进行交流,这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中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世界的变化,学校在变革,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些学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