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书中提炼出了作者的三个主题观点:凹性和凸性、试错和经验主义、代理制和完全责任制。想用三篇小短文就这三个词和大家交流下感悟,也可让没读过该书的人对其有基本了解。
主题观点1:凸性和凹性
一切事物都会从波动性中受益或受损。有所有所区别的是,凸性事物在波动性中总体损失较小、损失次数多,受益较大而受益次数较少;凹性事物在波动性中总体损失巨大、损失次数少,受益较少可是受益次数多。
作者浓墨重彩地表达这一观点。他将脆弱的事物(凹性事件)比喻为伊索寓言中的火鸡,也就是那只活了一千天并在感恩节前夜预言将会一直活下去可是最后却在感恩节当天被屠杀的火鸡。换言之,对脆弱的事物来说,哪怕99%的时间都可以很安稳,可是那1%的错误却可以抵消掉以前所有的正确,类似观点作者在《黑天鹅》中也提出过。
反脆弱性的事物(凸性事件)则是另一种情况。我将其比喻为低成本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可是因为低成本的限制,每次损失都很小。然而需要的只是一次成功,而其收益将会彻底抵消前面的损失并且获得无上限的收益。
上面我用了低成本创业来举例,注意这和买彩票或者赌博不一样。首先,反脆弱性是在不断地试错中逐渐增强的,就像低成本创业一样,每次失败会给创业者一定的反馈从而让他在试错中不断逼近正确的结果,而买彩票和赌博不是这样。其次,彩票或者赌博的收益上限是有限的,而前者的收益性是无上限的。
作者提倡我们要多发现、多做生活中的凸性事物,同时减少凹性事物所占的比例。(他自己确实是这样做的,这一点在后面的‘切身利益’一节会提到)。如何定义并发现凸性事物呢?作者用了多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词来告诉读者什么是凸性事物,对我来说启发最大的他对泰勒斯例子的重新诠释。
泰勒斯也就是那个被人嘲笑走路只顾看天却不看脚下最终落入坑中的希腊哲学家。据说泰勒斯夜观天象发现来年会是橄榄的丰收年,于是他提前就以较低的租价获得了整个城市来年榨油机的使用权,后来橄榄果然丰收,泰勒斯便以高价出售了榨油机的使用权因此赚得了一大笔钱。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是因为泰勒斯博学多才,正确预测了来年的气象,所以可以获得巨大受益。
可在作者塔勒布看来,其实泰勒斯完全可以不懂天象,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凸性事件。请注意他是以低价提前获得了榨油机的使用权,即使来年橄榄不是丰收,那他的损失也是已知的(并且很低),而如果来年橄榄是丰收,他便会获得很大的收益。换言之,这就是泰勒斯的一次“试错”,即使错了,那么所受到的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塔勒布在上面所说的,这种损失有限且可预知,而受益较大甚至无限的事件,便是作者所谓的凸性事件。
在书中作者还别出心裁的用数学中的詹森不等式及函数图像来更加形象的表现这一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原著来阅读。
主题观点2:试错和经验主义
源自于理论的理论,尤其是学术理论,会随着时间而更新,对某一事件的解释常会变化,而源自于试错得到的经验则不会有这样的漏洞。这是作者在书中另一主要观点,也是他对认知(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的看法。
书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技术到底是如何为我们所用的呢?百度上给的定义是这样的“一项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公共或个体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用人话说,技术就是根据理论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设计的某一方法或工具。这个逻辑很深入人心,比如我们从前学的因为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所以原子弹得以制造,莱特兄弟发现了鸟类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因而发明了飞机等。这种由上至下的逻辑是这么清晰与完美,所以我们不假思索的就相信了这一套理论。可是这是真的么?
作者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讲述了轮子的故事。早在3000年前,轮子即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得以发明。而30年前,生活中依然没有出现的今天我们常见的带有轮子的拉杆箱。这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早已经熟知关于轮子的各种理论,我们还是没有发明出拉杆箱。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转化时滞”。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即很多理论出现的很早,可是得以应用却很晚,这一问题也酿造了科学史上的不少悲剧。然而作者并没有对此表现出丝毫的同情,因为在他看来,妄想用理论来催生技术的产生,这出发点便错了。
让我们再回到轮子的故事中来,其实说到底拉杆箱为什么没有被发明出来,还是因为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东西,这可追究到以前社会人口流动缓慢等方面。而后来拉杆箱的出现,也是人们在尝试了其他几种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后最终想到了轮子上面。
这也就是说,在拉杆箱诞生以前,没有人会想到把轮子和行李箱联系在一起,无论有关于轮子可以减少摩擦力的理论有多么完美——人们是在社会的需求下,在一次次试错中,发明出拉杆箱的。
其实不仅是拉杆箱,其实飞机的发明也是如此。莱特兄弟可不懂什么空气动力学,他们就是在很多次试错之后逐渐弄明白了怎么样可以飞。至于后来的我们之所以会想到空气动力学,是因为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所以作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技术不是在理论的温床中被发明的,而是在试错与实践中在一次次失败后而出现的。更加抽象一点的描是:认知不可能通过“实践-学术理论-学术理论-学术理论-学术理论”这样的无限循环而得以实现,它只能通过“实践-试错-技术-实践-试错-技术”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作者在还此观点上做了一些延伸:理论是被阉割的一些经验,它只代表了提出理论的人的部分成功经验,而没有展示出它的试错过程,如冰心的成功的花一样。而经验则不是。经验尤其是自己通过试错的经验,是一手资料。它不仅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还会和你说什么是不对的。
我想这正是许多人说的,知道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唯有通过试错,将理论具体化为自己的经验,才可在这游戏中游刃有余。
主题观点3:代理制和完全责任制
代理制的出现,让社会中的可选择性发生了转移。譬如说既得利益者,他们可以享受承受很小的风险便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换言之,他们生活中的凸性选择更多,这本不符合自然法则。
以经济生活为例。每一次金融危机出现后,总会有经济学家站出来说他是如何在之前就预测到了这一点并做了怎样的措施等。我不排除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可是更多的人应该只是事后诸葛亮。如若不信,你可以去具体地了解一下说话的这个人在金融危机前发表了什么论文,或者说做了投资。如果你按照某个经济学家的建议在金融危机前投资了某一产品,随后便遭受论文重大损失,那么,你可以找这个经济学家索偿么?
其实基本上没有人会想到索偿,因为很多观点都会以“谨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结尾。所以我们无非是在心里将他否定一遍然后寻找下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然后让我们遭受损失的人继续发表他的观点(继续会有新的人出现并且相信他)。
上述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和我们的位置是不对等的。无论他说的对或不对,他都不必要承担什么风险,那么在这个事件中的风险,其实都已经转移到我们身上了。在“谨代表,不构成”这种句式被社会认可的背景下,可选择性自然地发生了转移。
这种事情发生的机制其实是代理制的盛行。因为责任代理,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他所从事的工作其实并无直接联系。无论他的言行对听从他的话的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都不会从这其中受到什么直接损失。这一事实让很多人为了利益开始欺骗群众,也是现在噪声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在《汉谟拉比法典》中给出了方法。简而言之“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法典中有这么一段“如果一个建筑师造的房子倒塌使得使用者的妻子死亡,那么建筑师的妻子该被处死,如果造成了使用者的儿子死亡,那么建筑师的儿子应该被处死,如果造成了使用者的奴隶死亡,建筑师应该赔偿其一个等价的奴隶”。类似的例子还有以前英国每一座新桥建造好,其设计师以及工程师都需要在桥下生活一段时间。
我将上面这种行为称为完全责任制以区别代理制。这两种的区别在于责任制不存在任何可选择性的转移,任何人都需要为他的言行而承受与一定的风险,而且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让这些风险得到转移。
在代理和有限责任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下,再谈完全责任制似乎已经不可能。那么可以做到的是,将注意力多集中在看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因为说的话常没有责任,而其所做却多与切身利益挂钩。
以上观点均为笔者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参考书籍:《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受益》,中信出版社,译者:雨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8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