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书,不厚,包装还有点低劣,纸质粗糙,三年前买来时就有点怀疑:也许是倒版书籍,不管怎样能看就行!但也许就是因为书的包装,我在脑子里就给了它一个不好的评判,然后认知决定了行动,我每次都很郑重的拿起这本书,然后以一种看不进去的态度翻看,结果看的并不入心,囫囵吞枣的感觉。
其实,个人觉得这本书和《非暴力沟通》的主旨是一样的:看重人的情绪感受,而非只看他做了什么。沟通(尤其是家人之间的)在共情理解之上,要比较劲、耳提面命更能起到效果,重要的是我们情意想通。只不过这本书仅限在亲子沟通上,没有像非暴那样有高的宏观建构,但也正因为它的聚焦(细致到孩子的一顿早餐),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面面俱到,从中让我们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养育孩子在点滴之中尽显生活沟通艺术!这本书方法性很强,有很多像“不要”“应该”这样的词语,一语中的。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有段时间对这样的词很抵触,认为这些词太有伤害性,用起来伤人伤己,所以曾经每次听到“应该……”就内心激荡:为什么是应该,没有人应该怎样,凭什么就应该!现在想来,其实那时内心已升起评判:“应该”是不好的,用“应该”是不应该的!人的成长真的有时是一件很好笑的事:从一个我执到另一个我执,然后直到放下执念!就像小时候在不断跌撞中学会走路。就会发现人一直在成长中,从没逃脱过,只是选择的方法不同!因此,再次在此书中看到了这些词时,却并没有反感的情绪,于是窃喜的发现,在觉知中自己学会一点一点的放下评判,甚至听到别人的评判时,也由原来的暗暗指责到懂得划清界限缓缓提醒:这是他的生活方式,不是我的,是的,我听到了他的话语,但我不承接他的情绪。然后继续。
也许像别人说的,书是有温度的,也许是自己在读书中体会到了作者的用意,总之,再读完后觉得这本小书的作者是懂孩子的,不只是了解,而是懂得!所以“不要”“应该”更像一个边界,提醒我们,看到孩子啊,这样说,孩子会受伤的,请不要伤害孩子啊!你应该这样做才好!
一种坚定而温柔的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