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上九点多,陈组长微信留言:“薛老师,有没有兴趣整理课程综述啊?”我看到后第一时间回复:“没弄过,不会啊!”心里告诉自己,自己这水平也太差了,看过别人做的课程综述,跟讲课的内容有联系,应该差别也不太大。
就是这该死的“我以为”,让我脑抽的回了一句“要是我一个人的话,我可不敢。”陈组长马上回复:“还有我,我们俩一起。”心里瞬间有了依靠,有这大组长的合作,估计没多大难度。
“大概什么时候交?”“三天吧。”心里又咯噔一下,还有一门课程的作业要提交,这么急能整好吗?可是应承下来了,就硬着头皮上吧。因为比较晚了,就决定第二天再开始。
第二天在学校的休息时间准备好打卡内容,晚上回家想着先把李镇西老师的讲课内容全都整理一下,即便是课程综述,应该也是以课程内容为主要蓝本进行的编辑吧。陈组长又发了两篇课程综述我学习。其实已经在网师公众号搜索了几篇课程综述来学习。除了加上摘要,关键词,其他的内容因为没听过人家的课程,也不知道是如何编辑的。只有《每月一事》刚听过,课程综述还能看明白一点,也是以课程主讲内容为主要依据编写的。这样更坚定了我把课程内容先整理出来的决心了。
再次整理课程内容可不容易,因为直播时课件和音频播放时出了小问题,导致后边的内容与前边内容衔接不紧密,以我这“三瓢水”的能力,实在是力不从心。只能分段记录,分层次听:第一遍把课程再熟悉一遍,记录大标题,和概要;第二遍分环节记录;结果就到了晚上快十一点,为了不影响孩子睡觉,只能退出房间。
转眼就到了15号,中午把每月一事的作业再次编辑整理,晚上回家再次听《教育写作》第二次直播,进行记录整理。可是另一门课程的作业还没交,有些揪心。还好作业的内容已经整理了大概,就在听过教育写作第二次直播后换了换脑子,把每月一事作业编辑整理好,先提交了作业再说。看了看时间还能再整一会综述的内容,只好戴上耳机,手机听课,电脑记录整理,这样也不影响孩子作业。
16号是星期六,最后一天提交的日期到了,但因为不上班,觉得时间比较松散。早上六点多起床,把每月一事15号的打卡内容进行点评,并总结汇报后,继续课程综述的事。儿子看到我又听这课,开始念叨,你咋天天听这课。我只好说:“自己脑子短路了,接了个大活。”赶在中午12点前
午休的时候,躺到床上也睡不着,脑子里都是前言怎么写,内容如何梳理。因为想着要依靠陈组长,所以下午的时候给组长发了特别详细的“课程记录”,不过按照综述的样子编排了一下。内心是明白的,这肯定不合格,但是具体怎么写才是综述的样子,依然一头雾水。
周日早上看到组长半夜的留言,“”您将授课的全过程记录了下来,估计花了您很长时间,再次感谢。这是一份“课程实录”,而非综述,但是,综述是在实录基础之上,站在您的角度对这次课进行提炼。因此,您的功夫并不白费。”
也看到了组长大量删改后的文档。同时组长把她以前做的《教师阅读地图》的课程综述发给我作为参考。又借助组长发的王小龙老师整理的材料《课程综述,让课程更加闪光耀眼》,才渐渐对课程综述的写法有了眉目:1.课堂实录是课堂参与者的主观视角,如实记录课堂发生的一切。是记录者的所见所闻,课程综述是课堂参与者的客观视角,所记录的内容,往往经过记录者的理解与加工,是记录者的所思所析。2.课堂实录中过程中现场课程综述中整体重结构。3.课程综述与课堂实录呈现课堂意义的方式不同。课程综述不仅仅是单一的课堂在线,而是撰写人自己的创造,创造出自己的思维体验,也创造出课程所学的意义。
我这人属于比较笨的,只会用最简单的模仿来学习,借助组长删改后的内容,组长做的综述内容,王小龙老师的文本资料,我一遍遍比对,一遍遍思考,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也有豁然开朗的时候,但更多的是那种习惯性的自我批判:这样的高度是我达不到的,然后在心里过了好多遍写作群里的大咖,他们一定是一看就明白的,我又开始懊恼自己的“匹夫之勇”了。
但是,自我否定不代表就不动作了,我开始再次模仿组长的课程综述排版,调整结构,加上首页,目录,加上页眉页脚,嘿,瞬间感觉我做的课程综述看起来也挺高大上的。
调整后再次发给组长,组长又对前言,正文的衔接处做了指导。再次调整,内心忐忑的又一次发送。当时是闭着眼深吸一口气发的:“实在是江郎才尽了,只恨平时学的少。就这吧,如果还不行就再改。”
其实内心在祈求:“陈组长,不行的话您在帮我改改吧,我实在是用尽了洪荒之力了。”
还好,组长没在让我返工,就这样交差了。
说一说这几天的心路历程:1.抱着学习成长的目的,接下了一项重任。说实话我感觉就像一只蚂蚁要接住大山那样的不自量力。
2.一股子蛮劲,用最笨的办法做好基础构建:一遍遍听课,做记录。期间真的有懊悔的时候。
3.任务完成后的畅快。我这人有个毛病,心里不能有事,有事压着就睡不好,躺着也是想着布置的任务。这样几天的连续坐在电脑前,加上没睡好,有些煎熬。但是任务提交之后的喜悦无法言说,真觉得蚂蚁搬走大山的自豪也不过如此。
4.在自我否定与自我肯定中摸索。陈组长就算给你指出错误,也是先夸赞一番,让人不至于全盘否定自己,但一针见血的指出你的错误,反而让人少走许多弯路。有人说遇到高人指点,是人生一大幸事。陈组长就是我的高人。
5.书到用时方恨少。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最容易懊悔自己所学不足,这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坚持前行。
最后需要说一句,再接任务时,一定量力而行。我还是最自己最后完成的综述心里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