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 核心思考区间:细纲与设定
细纲即是剧情,把剧情与设定首先写清楚,在开始写作后,能够避免被长时中断。而长时中断最容易造成卡文。
由于写作过程就像是拿着手电走夜路,灯光能够照亮的距离是有限的。我们知道大方向,但却不知道路途具体的曲折。所以细纲不需要从小说的开端写到结局,只需要写某一部分剧情的开端到结局即可。
第二层 支持性思考区间:一稿写作
分出一块相对来说完整、不易被打扰的时间,以细纲顺序,开始写作。让情节像流水一般,自然而然地顺势而行。保持高速度,对一切可能会导致阻塞的问题视而不见。
需要对某物进行描写?直接写,某人拿出了一个XXXXX的某物。也可以详细地备注:某人拿出了一个(让人感觉很垃圾)的某物。
登场了一个新人物?如果是酱油人物的话,连名字也不需去取,以小A小B代替即可,外貌同上,可以在用来外貌描写的地方备注:(漂亮)。
需要转场?空两行,直接切换到场,让事件发生。这样的直接切换有时看上去不太自然,没关系,标注一个(转场),随后继续写事件。
第三层 操作性动作区间:修改完稿。
往往是增加修饰词、过渡语。
脑力活动程度不强,可能还要不时切出去查查资料。垃圾时间/碎片时间也可以用来修改,甚至还会发现有些地方的修饰可要可不要。如果没有字数要求的话,干脆直接删除,消耗的时间便更少了。
文章
用图层工作法拆解文章写作过程
采铜就述说类文章写作提出了下述操作方法:
“一篇论文的图层可能包括: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等。那么在写作时,就可以按照不同的图层,依次进行构建。
假如一篇文章按阅读次序有A、B、C三个部分,那么我可能不是把A写好,再写B,再写C,而更可能是把A、B、C的核心论点以及逻辑架构都先写好,然后集中寻找案例素材,并分别填入A、B、C,再用同样的方法插入图示等。”
该建议可以直接采用。
以提高写作速度为目的,述说类文章写作应如下分层:
第一层 核心思考区间:观点提出、大纲写作
采铜所提出的是观点类文章大纲写法。这里以本文为例,分享一个实用型文章的大纲写法:
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提高写作速度
问题产生的原因:小说写作与文章写作各有四个原因……
解决问题的思路/依据:不必苛求完美/图层工作法
提出可执行的建议/方案:如何将图层工作法运用到小说写作与文章写作上……
简单总结:总结语。
第二层 支持性思考区间:填充骨肉
就大纲写到的每一部分补充更进一步的细化与说明。
可能用词太俗套,可能某些部分写太多,某些太少……不管它,写下去。尽可能保持较高的写作速度,在需要案例填充的地方作标记。
这篇文章里就不小心在“如何处理高智商反派”的问题上写多了。
由于感到比较有趣,居然详细介绍了“无敌嘴遁法”“主角开挂法”“智商下线法”“突然暴毙法”等等等等。当然,在执行第三层的时候我删掉了它。
第三层 操作性动作区间:修改与排版
第三层的工作比较杂碎,不过也有先后顺序。具体的顺序如下:
1、大手笔增删,同时初步排版。补充案例、增加过渡语、寻找图示、初步排版……这一步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毕后文章基本成型。
2、进一步修改。这时的修改主要在细处。如检查/修改错别字,调整字体/主副标题。
3、进一步排版。寻找与本文相适的配图,用自媒体编辑器排版。导入后台,再次排版检查,随后发布文章。
从根本上提升写作速度
图层工作法只是一个好用的工具。然而工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表面性——并不能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
用某点卡游戏举个例子,买了一身极品装备的小白,能打得过普通装备的小白,但遇到普通装备的大神,还是会被吊起来把头打飞。
读一些高速度网文大神写的书,往往会惊讶于他们文笔并不差,完全没有因为高速度而拉低质量,甚至比一大票鄙弃“小白文”的作者还要好得多。
那么大神们是如何做到保质保量的写作呢?
原因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即大量、甚至超大量的阅读积累与写作练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越多的积累,素材库中便有越多能够调用的资源。一稿阶段的“括号”和“XXXX”会越来越少,自然而然流出的词汇会越来越多。
下篇文章会推荐一些工具,用以建构写作素材资源库。
PS:图层工作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卡文问题。之所以用词“一定程度”,是因为卡文的原因复杂,有技巧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更有技巧因素与心理因素不同配比的堆积。
个人认为心理因素是主要的。如常见的稿纸恐惧症——坐下来,开始写,是最最最困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饱受“不敢提笔”的心理折磨,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即创意写作书系的《小说写作教程》。“作家阁楼”的创建者杰里·克利弗针对卡文这一难题,在第15章“阻塞和解塞”中,分析成因,提供建议,实测会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关注!
感谢点赞!
作者:老街讲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