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朔的小说,这是第二本。上一本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小说由始至终像炆火煮沸的茶壶,呜呜地冒着热气,却也不扰人,只是篇尾的时候将矛盾推向高潮,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让矛盾的双方主动“缴械投降”。
《我是你爸爸》讲了90年代初,一个离异的中年男人马林生,和十几岁儿子马锐之间“爸爸”、“儿子”、“兄弟”角色的混乱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多少人以爱为名棍棒加持,又有多少人以恨为名彼此伤害。这篇小说的妙处在于,读者既是目睹着,也是参与者,上一章还站在父亲的角度为孩子执拗不懂事叹息,下一章却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了父亲的自大虚伪表里不一。
“家事难断”就是这个道理吧。因为爱所以在乎,也产生了贪婪心,彼此争夺“地盘”,根本分不出胜负输赢,还落得两败俱伤。
如果你曾经或当下沉浸在父子(母女)的“权利”争夺中不能自拔,不妨阅读这本小说。
每个人身上肩负着若干角色,不同时期某个角色占主导地位,却不能就此“放弃”其他角色该担负的责任,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那种被割裂和自我放弃的痛,应该是作者想表达的另一层深意吧。
1.儿子,我该如何爱你?
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触是站在爸爸马林生的角度,自问:儿子,我该如何爱你?
马林生没大出息,每天挤公交穿梭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却只是书店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他和儿子居住在胡同里,邻居是自己的发小一家。
一个大男人上班带孩子,家里状况可想而知。房间倒不至于杂乱,却也是冷冷清清,吃饭虽不很周到,也有一日三餐都吃清汤面的时候。
马林生的儿子马锐古灵精怪,向着爹。当年马林生和老婆离婚的时候,马锐认准了爹,说什么也不跟娘走。这让马林生偶尔思讨起来颇为得意。
但马锐的学校隔三差五请马林生“善后”也让他颇为苦恼。在一次“较真”的马锐,课堂上几次三番纠正老师错误读音,以至于彻底惹恼了“要面子”的老师后,马林生被迫替儿子写了一封“不堪入耳”的检讨书。并强迫儿子手抄一遍,执拗的儿子不但不抄写还瞧不起爸爸的软骨头,终究招致一顿“暴打”,爷俩的关系一度冷若冰霜。
为了掩饰自己的愧疚,和儿子搞好关系,马林生换了一套策略,主动和儿子称兄道弟,促膝长谈,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吐露真情。
称兄道弟的好处是,爷俩你我不分“如胶似漆”,坏处是儿子公然请同学来家里喝酒抽烟打牌,甚至还将看亚运会开幕式被拒回家的爸爸再次“请”到外面去“流浪”。
这一系列“以下犯上”,不给马林生留面子的行为,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祸根”。当他得知马锐和同学“密谋”给他介绍对象,为的是将他“嫁”出去独占老屋的时候,他彻底地愤怒了。
他酒醉不堪,痛不欲生。在幻觉中,他想起了儿子刚出生时的稚嫩和可爱,他也曾有一个温暖的,为外人称赞的家庭,却不知何时走散了,现在连儿子也变得“面目可憎”,琢磨不透。
一个人的失败在于,自己苦心经营的生活不过是一场不堪一击的幻想。在父亲的角色中,他从高高在上的“爸爸”,变成围着儿子搔首弄姿的“孙子”;在男人的角色中,他一穷二白,无钱无女人无爱好,除了盯着儿子远去的背影,竟空虚得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
当权威爸爸的时候,自己的蛮横和霸道让他失去了和儿子比肩前行的温存,当“孙子”爸爸的时候,又失去了仅有的尊严和脸面。他在“爸爸”的角色里战斗并沉沦,也决然忘了自己的其他身份,他在撕裂中品尝着苦楚,如同步入沼泽的人,深陷而不得脱身。
2.爸爸,你并不孤单
马林生是孤单的。无数个夜晚,他百无聊赖的坐在书桌前任脑海中的人物彼此争斗不休,却从未落笔一字一句。他口口声声的长篇小说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非但不能实现,而且一提就“破”。
当他和儿子称兄道弟,敞开心胸,儿子的一席话让他发觉,自己呆坐桌前是让儿子“瞧不起”的一件事。从此,他连幻想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他那卑微的自尊让他不能在儿子面前露一点点怯,实际上他早被儿子看透了。
他喜欢纤弱,皮肤白皙,嘴唇失色的纯洁少女。曾经自己的妻子也是这样的女孩,只是岁月现出了她的“原形”,让她变成了浓妆艳抹的庸俗女人——泼妇。
他曾在书店偶遇多一个“对味儿”的女人,可惜简短交流后,从此不见。之后不论他在亚运会开幕式流浪街头之时,还是酒醉后,甚至是之后遇到怦然心动离异单身的齐怀远,他都无法磨灭少女在心中的痕迹。痴痴傻傻地流连忘返。
他的孤独还来自于“苦心孤诣不被体察,一腔企盼终成泡影”。儿子对他絮絮叨叨十几年的养育恩情反问:“你生我养我不是放长线钓大鱼吧?”
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爸爸,终究得不到儿子的尊重和高看一眼。马林生在儿子连串诘问下萎缩地低下头颅。
当他终于明白,儿子不过是一只新长出獠牙的虎崽子,并决定就此“放手”,不管不顾地奔向自己的幸福生活。
儿子生活中的不平之事愈演愈烈——他时常被胡同口打桌球的流氓打劫和羞辱,以至于他不得不将一把螺丝刀放在书包里以防万一。
结果可想而知,马锐无法忍受女同学为了庇护自己被欺辱,用螺丝刀扎了其中一个流氓,却被身后一群流氓围攻。
“他的脸时而在拳脚的缝隙中露出:灰暗、带着血痕泪渍,紧闭着眼,毫无表情忽而上仰忽而下俯忽而侧视忽而面对人群……”
马锐保住一条命,马林生也同时被前妻剥夺了抚养和探视的权利。
马林生在之后无数个夜晚,拉开大床的被子,脱衣褪裤钻入,坐在床头吸烟,不禁频频去看那张空荡的单人床。
“失去”相依为命儿子的爸爸,才真的孤独。
他从完全失去自己,遁入“爸爸”的角色不能自拔,到后来被儿子的一番反问恍然大悟魂归元神,去追求自己的舒坦日子,把儿子抛之脑后。
他从一门心思父亲的角色转换到男人的角色,每次都那么投入,不管不顾,始终没有平衡生活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伯仲,以至于总是顾此失彼,危机四伏。
3.再大也是孩子,也需要父母帮衬
再来说说马林生的儿子马锐吧。这个聪慧固执的孩子一开始就博得了我的好感。他勇于直面真相,毫不避讳的指出老师读错的词汇,并宁肯挨打也不写检讨书。这种“英雄壮举”是我当年打死也做不出来的事儿。某个角度上,他不畏强权,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值得称赞。
但也正源于这份横冲直撞不顾及后果的心态,说明他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大人。
虽然他总是惹事,给爸爸添了不少麻烦,但在为人处世上,仗义,真诚,颇受到同学的爱戴。这也是学校老师视他为“危险人物”的原因所在。他冒一个鬼主意,身边同学团团转,这还得了。
灭了他的威风成了老师的“重任”,所以才会有老师集体“讨伐”他的事件发生。
——“检讨书”事件是人生给他上的生动的一课:“当权威仍然是权威时,不管他的错误多么确凿,你尽可以腹诽但一定不要千万不可当面指出。权威出错犹如重载列车脱轨,除了眼睁睁看着他一头栽下悬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将都是螳臂当车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他也有变成“大人”的时候,尤其在爸爸酒醉之后。当爸爸一度颓废每日以“酒”洗面后,马锐成了照顾爸爸的唯一亲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爷俩有了片刻的温存。
“不是我只在你可怜的时候才对你好,而是你只在这时才觉得我好。”马锐对爸爸如是说:“你在这个时候才觉得需要我。”
当爸爸卸下伪装、戒备之后,才能感受到来自儿子真诚的孝心,这里不掺杂猜忌、揣测。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回归了自己的主要角色,不偏不倚,正当合适的做着自己的本分。
小说最后,马锐因为父亲对自己的漠视,而选择独自面对流氓的挑衅。正因为他是孩子,才无法预估以一敌众的后果,也正因为他是孩子,才不知道斗殴滋事和正当防卫的本质区别。
他终究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孩子,却被父亲误以为是一个城府极深、满嘴獠牙的虎崽子。
最令我震撼的,是父母争夺抚养权,法官和他的一席谈话。
他对法官手里,母亲提供的关于父亲的全部“罪状”不置可否——因为那是当天出门前,母亲嘱咐过他的。但同时他也向法官指出:“即使你了解了全部事实,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同一事实得出的截然不同的结论。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称,真情实感骗不了人,但真情实感最是无法示人,难以抉择。
最终的抚养权审判是个迷……
谁抚养马锐重要么?可能在父母的心中重要吧,但马锐想的清楚,跟谁都行,也不是入虎口了。距离十八岁还有许多年,他还要装很多年孩子呢,这样能让父母觉得自己再有用几年。
——上面的话让你发觉什么了么?孩子并非总是糊涂蛋,不明辨是非,他们也许社会经验不足,却因为天资有别,洞察事情背后的真相深浅不一。马锐显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能看懂生活的那类早熟的孩子。
生活的复杂性给了他敏锐的思辨能力,也让他在人情世故的缝隙中得以侥幸生存。
他是需要父母亲情的,即便他看上渐有力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需要父母给他指明方向,让他一路策马奔腾勇往直前。
文末,父子二人在动物园踱步,儿子对爸爸说:“你是我爸爸,我是你儿子,别的想是什么也是不成,咱们谁也别强迫自个儿——从今后!”
他们又回归了自己的位置,谁也不曾为谁牺牲了人生,谁也不曾为了谁颓废了斗志。既已相守,便是终生。
他们也回归了其他的角色——丈夫、学生、朋友、职员等等,去完成不同角色赋予的任务,通过胜任不同角色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充实、圆满。
还有一个问题困扰我良久——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放手,父母又该如何放手?
这是摆在父母面前共同的话题,也许我们也会同马林生一样,有时如小丑般赖皮微笑以换取孩子的“真心”,有时黑白分明地揪着孩子的“小辫子”危言耸听,有时如受伤的困兽般觉得自己的付出毫无意义,又有时信心满满通过孩子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黄金大道。
这些都是真实的我们。允许自己一时的迷失,却需要不断反思找回来时的路。
书中,陷入酒醉万劫不复的马林生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一幕——他初见肉球般可爱天真的儿子,内心无比幸福和激动,暗暗发誓:
“我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幸福,哪怕为此我要受尽屈辱、饱尝痛苦。只要我活着,我就永远不让他知道人间有饥馁、苦难和种种不平。我不许,绝不让我曾经受的一切在他身上重演——哪怕为此断送自己!”
回忆起这段遗忘已久的话,让身为父亲的马林生顷刻间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