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年薪15万之前,
不如让我们先来做个趣味问答,
请听题——
哦不好意思,
走错片场了,
请忽略他,
我们正经一点,重来:
这是一道开放题,不设立标准答案,你可以自己先花十秒钟想几个能实现的方法。
.
.
.
好,下面简单分析下,鸭子上树,就是「赶鸭子上架」的问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要素有三个:树、上树途径、鸭子。
如果不考虑可实施性,可以给到以下方案:
要素一:树
可以把树砍到,让鸭子上来,这也算是上树了,一种很巧妙理解题目的解决方法;
要素二:上树途径
可以在树上装一个升降机、斜坡等,借助一些外在工具实现。甚至,还可以用多啦A梦的任意门,这也是可以的;
要素三:鸭子
给鸭子做生化变异,长出老鹰翅膀,就可以飞到树上。
还可以用管理学的思路,以激励的方式,在树上挂蚯蚓,从低到高,让鸭子跳起来吃,慢慢进化,直到能跳到和树一样高;
……
这是我简单列出的几个方法,现在,顺着每一个要素发散,聪明的你是不是可以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先别为自己的脑洞清奇感到高兴,
下面我再来问你一件事,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树这么可爱,为什么要上它?
是树上有什么东西要拿下来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用别的解决方案,那为什么非要用鸭子呢?
在最初提出问题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的出发点?即: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是今天我想告诉你的一种思维方式:
黄金思维圈
01.透过现象看本质——黄金思维圈
提出这个思考模型的,是国际知名广告人——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Anyway,你不用记住他,考试不考,装逼也用不到)。
如果你高中有好好学习,一眼就能看得出,「这不就是高中政治、历史答题的步骤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是的,要素相同。这个思考模型是指我们看问题的三个层面——
what:第一个层面,是什么,事情的表象,呈现的结果;
how:第二个层面,怎么做,也就是如何去做这件事情;
why:第三个层面,为什么,就是做事情的原因或者目的。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不需要过多解释。
思考why层面,是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式,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只停留在what层面,会陷入很多陷阱,除了上边的鸭子问题,下边再给你举几个例子。
02.在what层面徘徊——封闭式选择的陷阱
某法庭上,律师为了说明证人对现场证据记忆有偏差,于是问了他一个问题:
「您刚才说自己经常抽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骆驼烟盒上那位拄拐杖的老人,有没有胡子,您还记得吗?」
证人记忆里模糊现出拄拐老人的样貌,于是斩钉截铁说出:有胡子!我记得清清楚楚!
证人说完后,律师拿出一包骆驼香烟:烟盒上压根没有什么拄拐的老人。
这种给出固定范围判断、给人下套的方法,叫封闭式选择。不加留意,很容易掉到这个陷阱里:当你处在本来就错误的问题里,再怎么选都是错的。
封闭式选择也是一种营销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经常遇到。
比如,你路过街边的早点摊,有经验的大爷大妈一定会问你「喝玉米粥还是小米粥还是豆浆?」,而一定不会问「哟,小伙子,见你刚从对面洗头房出来,累坏了吧?要不要喝碗粥?」
面对前者,你的选择是A or B,or C;面对后者,你的选择是Yes or No。
通常,下套者已经默认了你选Yes,免除第一层思考,然后直接给出你Yes之后的选项,你也会由着自己的应激反应(这个概念很重要,自己百度)往下走。
这就是只停留在what层面,容易陷入的困境。
再给你举一个广告案例——肯德基《超强星卖家》
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运用了封闭式选择策略:
没有问你「你要不要点赞?」
直接上来就是「你给谁点赞?」
替你做出了Yes选择,直接进入他设计的点赞游戏中。
到这里,你也应该能够理解,在影视作品中,律师为什么会持续非常情绪激昂地审问:「请你回答我!是或者不是!」
这就是在持续下套,牵着鼻子走,让对方进入一个丧失自我思考的状态。
以上就是停留在what层面的一种典型表现——无论是不是封闭式选择,都会囿于当前的处境,寻找即时应对的方法,跳不出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
所以下次再有人上来就给你几个选项,你不妨先思考:我为什么要做选择?
03.抓住Why的本质,才有How的创意
在苏佬师以往服务的客户中,无论什么行业、体量大小,甚至是从来没听过的八线农副产品,也总是喜欢动不动就说做个微博、微信活动,要搞新媒体营销,在这上边投入也不少。
可以用黄金思维圈简单来分析下:
what:这是种什么做法?
迎合新媒体时代,大家都在做,我也需要做,美其名曰「与时俱进,探索社媒新玩法」;
How:该怎么做?
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学着做,卖萌、转发抽奖、逗逼小编求调戏、官微一言不合就开车……
why:为什么要这么做?
和用户建立新沟通?品牌年轻化?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新的有效传播渠道?能提高销售转化?
能思考到why层面,做下简单评估,基本也就知道要不要做新媒体了。如果要达成这些目标,完全有别的渠道、方式可以替代,而且成本说不定更低。
在服务那么多客户后,真心感觉到,我们的甲方太淳朴了,企业在新媒体试水方面做出的累计预算投入,都够贾跃亭还完钱再做一个乐视生态了,真的。
在营销传播中,关于why的思考,我有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乐纯酸奶。今天给你分享下乐纯酸奶关于「名片」的理解。
首先从what层面思考下名片是什么?
是商务活动中了解彼此、联系方式的信息载体。但是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名片APP以及微信的存在,让纸质名片的真实作用微乎其微。
而且你又不是酒店发的小黄卡片,能让人有多大的联系欲望?
ok,下边我们从名片的本质开始,进入why的层面,重新思考它:
名片首先是为了让别人记住你。
其次,名片还要让别人记住你的公司,具有品牌传播的属性。
基于从why层面的思考,乐纯酸奶重新设计了名片:
设计成双手递上一张可以兑换自家产品的100元现金券,这样产品也植入进了这件事。
但总依然觉得这样还不够好——因为对方依然是被动接受名片的过程,毕竟人们都不喜欢被动。怎样让对方可以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你的公司和产品呢?
于是他们再次调整,最终重新设计成了这样:
“你好,这是我的名片,可以用来在门店直接兑换一种口味的酸奶。”
“我们的口味有四种,你可以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
“哇,这么好”,“你们有哪些口味呀”,“让我想想哈哈哈哈”,“就选这个香草栗子口味吧!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
依然是封闭式选择的逻辑,跳过了思考的第一步。
最终的结果是,当大部分其它名片都进入垃圾筒时,乐纯酸奶的名片帮助破冰、让合作方主动来记住了品牌、并尝试产品。或许很多人都忘了,这原来是一张“鸡肋”的名片。
由此可见,从why出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再微小、司空见惯的事物,也能从中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创新结果。
将这种思考方式运用到你的学习、工作、生活、对事物的认知上,相信一定能缓解你的很多焦虑。
还会发现,就像进入贤者时间一样,对世界的认识,再次清晰了许多。
以上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黄金思维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看到这里,我想那个薪水的具体数字已经不再重要了。相比培养一项长期能力和高效的思维方法,这个数字真不算什么,所以不要纠结。我真正想告诉你的是:
我不认为薪水跟你喜不喜欢加班、工作年限有关,
而在于你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以及在这个思维方式下,和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小有关。
也有很多人来问我,职业未来发展不明,不知道未来的晋升空间在哪里,该如何涨薪?现在,从我个人经历的角度告诉你——
薪水止步,
从你停止思考的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