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从祖老八辈子,就在麦黄时节象布谷鸟一样出现。
麦客!为关中川道麦收和关中父老乡亲的生计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轨迹上做出了史无可载却丰功伟绩的贡献!
麦客!兄弟们,在宝鸡这一块,,因为宝鸡川道及北塬区小麦比麦客来源区早割十几天,所以他们有一点农闲天数,便允许他们外出来到关中道,帮助老天眷顾的较为收成好的关中川区乡傥收麦。麦客一较少部分来自秦岭北坡山凹的乡亲,一部分来自风翔及歧山以北的陇东山区乡亲,当然,百分之七十八来自天水周围的甘肃省辛苦兄弟。上千年来,甘肃天水山区一带的乡亲地处干旱贫瘠地块,千年万年欠粮欠水。每到春后五六月,就是全家麦收前最荒困最粮饥的时刻。于是刚好关中道麦儿早早开割,于是他们依老祖宗的习惯,每到农历五月初,就躁动起来,他们整村整乡的男人们都在商定的某一天,穿上割麦耐磨的旧衣服,背起准备露宿的捆被,胳窝夹着西北部特制的木制镰架,结伙成群的离家外走。他们有族系兄弟,他们有邻里亲友,他们有舅儿外甥,他们也有夫妻儿女全家出动。该地区几个县的乡亲,近一二十万人的割麦大军向东向关中道移师。他们先步行一整天,远山区要步行两三天,先来到天水市陇海线的各点火车站。有胆子大一点的,就搭货车,那时蒸汽机火车时速不太快,所以贷车顶和两厢接挂处或平板厢上就坐着冒风裹尘的乡亲们。那时儿,一般直快车在小站一闪而过,只有夜点的一趟下行宝鸡的445和上行兰州的446列车大小站站站歇脚停车。所以待到下行列车一到,人们一涌而上,挤爆车棚。就这么人挤人人喘人的在慢车上站立七八个小时,在凌晨五六点就进了宝鸡区间。于是,各个人群的乡亲依祖辈的惯例,有到近一点的虢镇或阳平蔡家坡下车的,有的在稍远一点武功杨凌或兴平下车的。当然近七八成在近一点车站就下来了。天微明,他们就走出火车站,几千几万人聚笼在火车站外的街十字口。一时间,这街区猛然就喧嚣起浓厚独特腔声的天水北道语谈声。有老去处的乡亲,在火车站街上歇一歇,喝点水吃点馍补充一些体能,他们就一小群一小群各自走开,步行一两个小时,就散落在各乡间大点乡村的街心十字口。上世纪八十年初以前,生产队还在盛行,所以麦客兄弟大都三十五十个被各村各生产小队叫带走。记得那年月,父亲当生产队长,老爹与队上几个人赶早黑步行一个小时,来到虢镇火车十字口。父亲先在麦客群中轻
转看,先寻找往年用过的老熟悉麦客兄弟。有时当父亲还没走近,老远就被老朋友看见,嘻哈哈招呼涌过来。老爹与老熟悉一顿寒渲,这便组织相应数量的人数,这便这小队长就跟着老爹回返了。一般双方与老熟悉交往,麦客兄弟们是念老去处待客厚道,食宿安排得比较恰当。而老爹为生产队寻老熟悉,是因为这群兄弟和气肯干,割麦速快又干净。双方基于相互的信任和好感而历年在这个特殊时节,两地风俗不同语言不同的异区朋友相聚七八天,这也是对当时交往的双方人员留下相当温馨的人生记忆。所以可以说,麦客的现象,一个无组织,一个自然惯性,一个时节流动,一个那年月两地朋友难得的交流和融通,一个异地友群前往帮助收割珍粮的盛况,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很独特的很感人的景象!
上午八点多,当五十多个麦客被父亲引到本队麦场也时,村上村民都围上来,与往年熟悉的客人打招呼。我小时候做为娃伙在那时间爱看热闹,感到异地不同形象的人儿很新奇。记得,从西边天水来的人,体型上比关中人较为高大健壮。他们脸型鼻唇额鄂有点突出。他们双臂双脚很是劲健。他们对关中道人很尊敬,对每人男人女人都张口闭口敬称___掌柜的!他们有相当多的人头戴那年月爱戴的褪了色老军帽。前期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裤,是为了节约割麦磨损衣料。他们脚上大多穿着天水独特编织的透凉麻鞋。他们用独特的陇中口音和灿烂的咧笑与他们新奇认知的关中人友好交谈。
于是,老爹先引所有麦客到己铺好软绵麦草的会议室和仓库地面,让大家先放下被卷和镰刀。这便分派每家男人领三四个麦客兄弟先去吃饭。当所有麦客分别被男人们领到各家院落时。关中家妇先端上一盆热水,先让客人洗去几天的行尘。再摆好小饭桌,端上关中道馋人的大花卷热馍馍和香喷喷的大宽面。在那多饥多荒的年代,这顿饭是关中道人对客人最丰盛的招待,久饥的客人畅吃得心满意足。连声道谢,掌柜的,大好人啊!掌柜子,大善人啊!
吃毕早饭,麦客兄弟们回到麦场边,先取出镰刀,摆好磨石,边磨边滋润水。当磨到刃锋一吹气颤振,吹发立断时,就磨功到了!
于是,他们被引到该割的麦田边,他们往手心吐一口唾沫一鼓动,握好镰刀,一弯腰,抓一把麦杆,嗖嗖割将起来。他们的割法在当时叫跑割。当然不时跑着割,只是速度较快而己。他们将割倒的麦杆用左脚与小腿顺地往前推提,这样连续割到足够捆后,他们先放下这堆,腾出脚手又去割下一捆麦。当他们连续割上近半亩三十几个杆堆时,他们再回头,集中精力一古脑将散放的杆堆一一打腰一一束捆好!他们这样割,被当地人的割法把镰,即一大把一大把割稍快一些。当然跑镰的割法,虽快,但没有把镰割得干净,有些遗落麦穗。在众多麦客兄弟中,有极快手,一天疯割能割一亩七八。当然这是少数馋人。关中道将强劳超人叫馋的很或叫馋人,当然是不是这个馋字,还有待典查。一般麦客割个一亩三四分很正常。在上世纪七十年初,割价是一亩一元八角到两块多一点。到七十年代后期也就三块多。一个馋麦客,一天挣个四块到五块多。一个麦客十多天挣个四五十块,在那俭困的年代,在贫瘠地区,也算个自觉自意的收入。当然,馋劲是说这伙乡亲忍苦耐坚能力稍强一些。但每到半夜极困的唉呻声传出阵阵,我感觉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忍受着极苦极累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