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日一位博主在微博上发出这样一段话“一天多前我自杀了,煤炭,这条是定时微博,麻烦看到的人帮我报个警,地址是南京市浦口区……”,警方证实了案情属实!一个21岁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这未免会让人感到惋惜。同时“抑郁症”这个词汇再次进入我们的眼帘,XXX因为抑郁症自杀了,XXX因压力太大,患过抑郁症。逝者已去,我们不再评论他自杀的原因。
抑郁症在我国是一种高发疾病,但没必要谈其色变,然而给我们专业人士更多的启发,自杀就是抑郁症吗?自杀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好多精神疾病会出现自杀,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自杀多是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支配所引起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也很高。而抑郁症患者多是采取结束生命的方式去解决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很多人太想好好生活下去了,但总看不到希望。有位著名的抑郁症患者曾说,得抑郁症的都是天才。当然,抑郁症患者的天才之处不在于高智商的聪明,而是他们的“机体智慧”(organismic wisdom)比一般人要高一些。罗杰斯说,这种智慧是有机体自身拥有的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如果再与积极心理学认为的“抑郁症患者看问题太现实而缺乏积极错觉”联系起来,还真能自圆其说。
当人们患有抑郁症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是怎么知道有哪些感受就意味着自己抑郁了?
平日接诊的的“抑郁症”的人很多(严格上说我们更多的时候称为“抑郁发作”或者“抑郁状态”)其实很多来患者在患病之前,有很多早期的困惑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如美国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真实表现了一个人,面对熟悉却一无所知的疾病时,所做出来的反应。妻子买来一堆专业书籍,弄清楚抑郁症是什么病,有什么病症,应该如何对待病人。妻子陪丈夫一起去公司辞职,体验了一把丈夫每日乘坐火车上班的痛苦,“原来你每天上班要这么苦啊。这么多年来,谢谢你了”。丈夫听了在地铁上嚎啕大哭。妻子业余工作是画漫画,在杂志上有些画稿的工作,赶稿时对丈夫不耐烦,丈夫偷偷跑到厕所自杀,最后被妻子救下来,两人抱头大哭。丈夫有时候一连多日都睡不着觉,妻子嫌弃他,自己一个人睡。丈夫有时候一连多日都在睡觉,妻子也嫌弃他。正是在不耐烦、暴躁、温柔和敏锐中,许许多多的小动作,还原了一个抑郁症病人的生活。
Paykel提出人们在经历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抑郁症发病危险系数增加,当一个人处于负性生活事件中,如丧偶、离婚、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导致抑郁症。长期的不良处境,如家庭关系破裂、失业、贫困、慢性躯体疾病持续2年以上,也与抑郁发生有关。在我们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压力无处不在,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会出现心情烦躁,闷闷不乐,觉得没有价值,饮食睡眠减少,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经过自我调整或者咨询专业人员会逐渐恢复好转。但就如以上电影描述,当一个人总是高兴不起来,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开心不起来,觉得闷闷不乐、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觉得没有意思,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认为人生再无意义,没有任何希望而言,出现失眠多梦早醒,不思饮食、体重减轻等。当以上情况持续存在超过半个月以上,而且工作生活学习也因此受到明显影响,请一定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而作为专业人员区分正常抑郁反应和需要治疗的抑郁症也许更重要,让我们今后把更多科普文章的视角放在描述抑郁症的患者如何健康的生活,如何与疾病搏斗,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普及抑郁症和减少自杀,可能更有更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