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无以伦比的。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也有人说: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一百个学校的老师;甚至有人说,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素质。
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她与苏东坡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她是如何哺育、教养、引领两个儿子长成参天大树、国家栋梁的?
苏轼、苏辙的母亲姓程,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官宦之家,是当地家世显赫的名门望族。这位程家小姐自小不爱珠宝首饰,不喜绫罗绸缎,却整日与诗书文章、琴棋书画为伴。
18岁时,程家小姐嫁给了书香门第出身的苏洵,成为19岁的苏洵妻子。嫁到苏家后,程式伺候公婆,料理家务,全然没有富家子女的娇奢之气,赢得全家上下老小的有目共赏、交口称赞。
程氏共为苏家生了六个儿女,三男三女,不幸的是长子和三个女儿均不幸夭折,只幸存老五苏轼和老六苏辙。但程妈妈并没有因此娇惯溺爱仅存的两个儿子,而是对他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她认为:娇奢助蠢,清寒助大才,她常说:严师出高徒,春风化甘雨。
正是有了程氏这样一个勤劳善良、博览群书、惠质兰心、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位居四川眉县的苏家才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千古的传奇,留下了许多万古传诵的佳话。
公元一〇五六年,48岁苏洵带领两个儿子进京赶考,苏轼、苏辙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凭借举人、吏部考试和殿试的优异成绩,名声大噪,誉满京城。父亲苏洵也凭借自己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老练文笔,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宰相韩琪的赏识,破格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同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就独占其三,这在国学史上绝无仅有,冠绝古今。
而这一个传奇的缔造者,就是苏轼的母亲程氏。
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宰相)的苏辙谈及母亲时常说:“母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
苏妈妈十分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她认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最为关键。这不,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苏宅就传出苏妈妈的轻声呼唤:“子瞻、子由,起床读书了!”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揉揉眼睛,各自拿着一本书,到院子中的石凳前高声诵读起来。枝头的雀儿不仅不害怕,反而越跳越低,好像听得津津有味。真的是“雀鸟轻鸣栖低枝,书声震天掀高檐。”等到太阳公公完全露出笑脸,苏妈妈才到院中呼唤:“子瞻、子由,休息一下,咱们该吃早饭了。”
苏妈妈认为:人要以善为本,慈爱之心要从小培养。自小爱父母、爱家庭、爱兄弟、爱伙伴、爱邻里,长大后才能爱国家、爱民族。她定下严格的家规:不许伤害有益的花虫和鸟儿,违者数日内不准入园游玩。苏家的花园,成为眉县周围方圆几十公里内最著名的生态乐园,这里绿树成荫,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彩蝶飘飘,是孩子们接近自然、放飞心情、追逐梦想的乐园。苏妈妈就是通过这种耳濡墨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爱的种子播种在两个幼子的心灵,让爱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从而逐步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苏妈妈特别重视培养两个儿子高远的志向与高尚气节的培养。从儿子们两三岁开始,她就从历代诗书典籍中选择仁人志士的经典故事作为教材,亲自给孩子讲学授课。苏妈妈常常对她的孩子们说,读书识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求取名利,而是为了知明事理、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学会为黎民百姓做善事、做好事。对两个儿子影响最大的当属《后汉书范滂传》了。范滂东汉一个正直的官员,为官期间,除奸抑霸、为民申冤,深得百姓爱戴却反遭诬陷,被判处死刑。临行前,范滂对老母亲说:母亲大人,儿子不孝,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母亲声如洪钟地回答:儿子,你为了正义,为了百姓舍弃性命值得,母亲支持你!读到这里,苏妈妈和两个儿子都泪水连连,不满十岁的小苏轼立刻站了起来说:母亲,长大了我也要做范滂那样的人!苏妈妈欣慰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回答:你若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从此,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处处以“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把节操作为处事立身的根本,成年以后苏轼、苏辙不仅成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并且以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和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年轻时的苏洵并不喜欢读书,却热衷于游山玩水。妻子程氏多次好言规劝未果。聪慧、睿智的程式便心生一计。一日,苏洵游历归家,程妈妈在两个儿子轻轻耳语几句,苏轼、苏辙一面争先恐后地跑到父亲苏洵面前叫父亲,一面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给父亲背诵母亲教给他们的诗句,顽皮的苏轼还摇晃者父亲的胳膊,让他接颂下面的句子。苏洵立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他追悔韶光虚掷、痛自鞭策,从此开始闻鸡起舞,发愤图强。留下了《六国论》、《管仲论》、《辩奸论》、《九日和韩魏公》等千古名篇。(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