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该回家了
温馨提示:篇幅较长,愿您能坚持看到最后,做一位真正称职的父亲。
前段时间偶尔刷手机看到一个小朋友的作文,其中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让我沉思良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平常接触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这一语戳中了我的心,相信每一位父亲看到与我有同感,真是上天给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只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也许是我的焦虑,也许是中国式教育的焦虑。我由衷地感恩已经离我很远的、陪伴我成长的、高山一般的、坚强的父亲。
《说文解字》:父,家长举教者。父的甲骨文字形,像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语言学家对孩子的发音研究发现:第一个“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一种尽责的职称,同时也是一种爱称。
眼下的家庭情况是,孩子出生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给了妈妈,更有甚者交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儿子小的时候我观察过一段时间,小区里孩子一天见到的基本都是女性(妈妈、保姆、奶奶、阿姨),上学情况也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小学、初中、高中男老师比例分别为10%、20%和30%左右。十八岁人格形成前孩子与男人在一起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少之又少,此时,爸爸的陪伴就尤显重要。
家庭的本质是“爱”,教育的本质是“规矩”。在家里感性的妈妈,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爱、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安全。而理性的爸爸,则更容易教会孩子什么是社会的规则、规矩。所以,引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爸爸的责任是最大的。但很多爸爸忙于事业和工作,几乎很少关心孩子学习,更有甚者以工作忙为由,来推脱自己的责任。而由妈妈承担起孩子家庭教育的责任。其不知爸爸一旦缺失,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母亲则会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寄托在孩子身上,进而夫妻感情疏远,容易产生婚姻的裂痕,妈妈们也越来越焦虑,孩子也就只能活在夹缝中喘息,最后变得叛逆和失控。
据研究发现,近百年来,父亲传承给孩子的东西越来越少,无论是力量,智慧,规则,还是爱。自工业化席卷全球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也开始大批离家工作。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爸爸们只要有一丝希望都想出去闯一闯,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和家人一起工作和生活,现在的孩子没有我们这一代人幸运,爸爸们不再在家中工作,而是去到工厂和企业中早出晚归,获得薪酬并带回家中。也由此开始,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能力被弱化,男人作为“提供者”的能力被大大增强。简单的理解,能挣钱就是好男人。
为了积累很多财富,父亲的大部分时间都会投身于工作,但矛盾的是他为了家庭付出,却不在家中。更矛盾的是,虽然爸爸们对各公司来说是可靠的象征,但同样公司却极力想要爸爸们离开家庭,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现代社会让男人很难成为父亲,更困难的是有时家庭也没有给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的机会。早些时间战友在同学圈里发了一则:幸福是回家吃饭的留言,一时同学们都有同感,因为我们同学大多在体制内上班,当时应酬很多,能回家吃饭好像是一种奢侈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过,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的缺席,会让孩子失去一些社会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等人生观教育的机会。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教育上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深深的遗憾。有一次见到一位妈妈,开始咨询就抱怨,一说到孩子,孩子他爸总是以工作忙、累、没时间为理由。他就算有了时间,通常都是在玩手机、上网、打游戏、和兄弟聚会上,很少舍得花时间投入到家庭中,足足说了四十分钟。
孩子眼中的父亲是什么?他可能是人在神不在的父亲,他一直都在,也一直都不在;他可能只是一个背影,一个声音,一个眼神,虽然一直都不在,但他一直都在;他也可能是一个不在更好的,一个行走的创伤。之后孩子成为了父亲,他可能成为自己孩子的父亲,可能成为了自己孩童时期的那个父亲,也可能依旧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孩童。
我咨询的个案中有大多数的女性,和她们沟通时,永远都有这么一个隐形的男人,他不在咨询室,在来访者的家庭中也是隐形的,他是那个缺席的父亲,那个在孩子心目中无比渴望的那个人。我也经常听到焦虑的母亲来访者投诉孩子的父亲:每次他带孩子出去,回来孩子就会生病,不是发烧感冒,就是拉肚子;每次他带孩子出去回来浑身上下都是脏兮兮的,不是这里碰伤就是那里擦伤。其实妈妈们看不到孩子和父亲在一起心理上的放松开心和愉悦。父亲就这样在母亲的抱怨和指责中被推开,其结果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母亲既依赖又极度厌烦,对父亲既渴望又极度陌生。
想想现在的孩子,有一段话让我急迫又感伤,家对小学生来说是早上和晚上,对中学生来说是周末,对大学生来说是寒暑假,工作后是节假日,结婚后就只剩春节了,再难看不到像我们这一代人及以前的一个大家族住在一个院子里生活的场景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爸爸错过了,便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此时,作为爸爸,不要忘记自己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工作之余,尽量多的留给家庭,留给伴侣和孩子。工作再忙再累,也应留出固定的亲子时间,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孩子一起放风筝、玩玩具、游泳、放学时尽量接上孩子一起散步、回家、谈心。只要爸爸是全身心投入的,哪怕短短的几分钟的陪伴,孩子也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和温暖,从中得到滋养。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自信,也更优秀,走向社会以后会更容易成功。时间永远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爸爸有没有这份心,做爸爸,是一份无法取代的工作。奥巴马曾说过:“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同时要和妻子一道经营好家庭生活,因为,那将成全一个孩子的成长,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工作固然重要,但是长远来看,爸爸这个身份,才是一辈子的工作,并且无人可以替代。不仅仅在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其实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进步,有些事,必须由爸爸来做,妈妈代替不了。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一场爱的“经营”。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需要经营,靠的是夫妻双方的付出和热情。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更能成就一个身心健康、性格乐观、人格发展健全的孩子。一个不缺席的爸爸,给予了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并将伴随和保护孩子一生。一个不焦虑的妈妈,用平和的心绪,传递着人世间最温柔的情感,在孩子的内心,铸就出温暖的一角。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它高于父子、母子关系,只要把握这个基准点,努力营造和践行诺言,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在爱的温暖中长大的孩子,总会得到成年后漫长岁月的厚待。
我庆幸有一个高山一般永恒的父亲,我也想做好一个像爸爸一样称职的父亲,大家都知道爸爸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职业,只要做了,就别无选择;既然做了,就做一个称职的爸爸,相信自己,只要肯抽点时间,每个爸爸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父亲。
——2021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