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火烧圆明园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久远,因此学生理解感悟其中的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窦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英法联军的暴行时,反复多次引入史时资料,再现当年的情境。怎样深切感受英法联军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窦老师出示阅读资料-----当年参与抢劫掠夺的士兵写的话,学生通过朗读,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掠夺行径,眼里尽是惋惜,愤怒之情。怎样感悟英法联军任意破坏、毁掉那些搬不走的东西,窦老师出示视频资料----火烧圆明园,在视觉及听觉的刺激下,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英法联军当年野蛮、残暴的行径。几次资料的出示,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学生与文本更加亲近,让学生真正理解圆明园的毁灭。

      会说话的文字 能行走的板书

      这堂课的板书是流动的文字,而这文字的增加恰恰反映出整个新颖流畅的教学过程。当师生共读到英法联军的暴行时,窦老师在原有的板书“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基础上,通过增字的方法改成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还没有了….”,一边板书,一边与生共同朗读圆明园昔日盛大景观的毁灭。手口结合,通过“有”到“没有”的鲜明对比,给学生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经过寥寥几字的增添,学生跟着老师流动行走的板书,痛惜之情、愤怒之情在朗读声中尽显。


  不仅如此,窦老师还在板书的课题上做文章,当师问生“圆明园的毁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她在板书的课题后面加上标点符号----问号,如此顺利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回答圆明园毁灭的是文化时,窦老师反馈:不仅是中国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与此同时在事先已经生成的板书“文化”后画上重而有力的感叹号。瞧,这堂课的板书,不仅是文字,就是标点符号也富有内涵,充满了生命力,从疑问到肯定,文本内涵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一个又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又一个字的增加,将学生引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思的情境当中,而后学生的朗读自然是掷地有声。

      我们常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想不论是什么方法的使用,都要用得酣畅淋漓,用得恰如其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