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躁狂转入抑郁:本质、表现与应对

躁狂转入抑郁是双相情感障碍(旧称躁郁症)的核心特征,其本质是患者情绪调节机制失衡,在经历了情绪、精力极度高涨的躁狂/轻躁狂阶段后,出现的一次极端情绪与生理状态的“崩塌”和“反转”。

一、核心表现:从“高峰”到“低谷”的极端反转

这一阶段的表现并非独立的抑郁,而是与之前的躁狂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情绪与认知:从躁狂时的极度自信、思维奔逸,瞬间转为极度自卑、无望、思维迟缓,常伴有强烈的自责感和自杀念头。

- 精力与行为:从精力旺盛、不知疲倦、活动增多,变为精力枯竭、嗜睡或失眠、行动迟缓,甚至无法完成日常小事(如洗漱、吃饭)。

- 兴趣与社交:从躁狂时的社交活跃、兴趣广泛,转为对所有事物丧失兴趣,拒绝与人交流,自我封闭。

- 其他症状:可能出现食欲急剧下降或暴增、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还会伴随焦虑、烦躁不安或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胸闷)。

二、应对措施:三方协作,精准干预

1. 自我应对:识别信号,主动求助

- 觉察与接纳:了解这是疾病的正常病程而非个人意志薄弱,接纳自己当前的状态,避免因自责加重抑郁。

- 记录与求救:若发现情绪、精力开始出现极端反转,立即记录状态变化,并第一时间向家人或信任的人明确表达“我可能又陷入抑郁了,需要帮助”。

- 维持基础生活:即使毫无动力,也尽量强迫自己完成吃饭、喝水、简单活动等基础事项,避免身体状态进一步恶化。

- 远离风险:若出现自杀念头,务必将危险物品(如刀具、药物)交给家人保管,并持续与他人保持联系,不要独处。

2. 家人应对:陪伴支持,及时干预

- 理解而非评判:避免说“你之前那么有活力,现在怎么这么懒”“别想太多”等话,改为“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会陪着你”。

- 密切观察与照顾:关注其饮食、睡眠和情绪变化,协助完成日常事务;重点留意自杀相关的言语或行为(如突然整理物品、告别),一旦出现立即干预。

- 主动协助就医:躁狂转抑郁常需调整药物,家人应主动陪同患者复诊,向医生详细描述其状态变化(包括躁狂期和当前抑郁期的表现),帮助医生精准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过度保护或刺激:既不要因担心而限制其所有活动,也不要强迫其“振作”或参与社交,给予适度的空间和陪伴即可。

3. 医院应对:专业治疗,稳定病情

- 药物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可能调整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的剂量,或短期联用抗抑郁药(需严格评估,避免诱发躁狂),快速缓解抑郁症状。

- 心理干预:在药物起效后,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学习应对疾病的技巧。

- 危机干预:若患者有严重自杀风险,医生会建议住院治疗,通过24小时监护和强化治疗(如改良电抽搐治疗)快速降低风险,稳定病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