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第三》
自从7月下旬公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北京等地教育监管部门8月以来纷纷制定出台“双减”细则。9.1日开学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实行。
目前不少学校都制订实施了推迟放学时间以及课后延时辅导和延时托管等措施,双减政策的实施的确极大程度的抑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竞争和由此产生的对校内学科教育体系的侵蚀、瓦解。
不少培训机构目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接受接管,自身如何调整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培训机构纷纷转型或者改变培训方式以便继续能够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也许,让培训机构回归教育本源,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补充才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老师会面临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会的选择。
虽然通过政策可以规范和抑制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但是要把教育搞好,还需要大力发挥学校正规军的作用,否则,学生将何去何从呢?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吃得好、吃得饱才是根本,否则这个空挡就会有外来的力量来满足。
如果优质的学校师资条件和学习条件都随处可得的话或者在一定范围内较均衡分布的话,大家也不会挤破脑袋要去上某些“名校”。各个地方公办学校都办得好好的话,私立学校恐怕也没有太多存活的土壤,有些所谓“公办名校”四处“积极”开办“民办学校”,无形之中制造各种名校气氛,受众人追捧,有些学校招生考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众里挑一,有些不但要考学生还要考查学生的父母和祖辈,这些名校的公办资源民办化和招考特殊化无形中导致了公办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力量的进一步稀缺化和择校行为的进一步加剧,如果教育的基本公平机会被金钱及各种外在条件限制的话,那么教育又怎么可能回归它的本质呢?
社会改革总是在问题中不断完善和前进的,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努力方向。培训机构会不会搞”地下活动“?公办学校教育质量能否快速充实和提高?正常的学习评价和教育评估是否需要完善保留?某些地方采取的所谓“综合评价”、“素质评价”方式来计分进而影响录取成绩是否就一定比一视同仁的看考分合理?无他,相较考试分数,这些所谓的各种评价里面不少方面涉及到人的主观层面的东西,而这里面就有可能隐藏了一个个的漏洞和可操作空间。这里面的自由度越大,造成不公平的机会将可能越多,如何制定教育制度规范解决这些可能的问题?
希望双减政策的实施会真正逐步释放学生身上和家长身上不正常的压力,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真正的教育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和绽放,长此以往,将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涌现,才能不断造福社会大众。
往期部分文章,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