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考 前 #
曾几何时,我也曾握着0.5mm的黑色笔芯奋笔疾书,从数理化到地史政。大把的青春好时光都在没日没夜的题海战术,自我总结中悄然流逝。每当粘稠的黑色降临至莽苍大地时,我内心躁动的心都在蠢蠢欲动,时刻咆哮,又时刻准备着被制服。被一定要上名牌大学的欲望捆绑着,被父母的殷殷期望端着,只能将一腔不可名状的焦虑与安宁都诉诸笔端。
# 高 考 后 #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不近了,我从千军万马的洪流——高考中剥离抽身至今将近一年半了。我是一所普通211大学的大二学生。
在上大学之前,我曾经在高三的心愿墙上书写“害怕长大”。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为了专心学习,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没有手机。当我跨越初中、高中看着形形色色的同学或沉迷于手机无穷的社交,或醉心研究于手机中蕴藏着爆炸式的信息,我有点恐惧。我恐惧“看书/学习/吃饭/睡觉”的模式被打破,那将会让我变得无所适从。在迷茫中我寻找了一些我所能触及到的资源——优秀的老师、真诚的朋友、工具性的图书。我一一交谈、沟通、翻阅。如今回想起来,就像一个从未远航过但又要即将远航出行的渔人四处惊慌的询问曾经经验老到的渔人和一起同行的同伴未知的风浪究竟有多高有多强有多么的不可丈量。一圈自认为有用的功夫做完了也是徒然,都只是心理安慰。
# 大 学 中 #
前段时间,学校协办一个环自行车的比赛,我被招募为志愿者前往一个陌生的小镇,做着一些普通的工作。我被安排在一个重要的省道十字路口负责引导选手们通向正确的方向。除了同行的同学,还有当地的区镇政府派出的事业机关人员进行交通疏通工作。站在我旁边的是一位中年的男性,从远处看:脑袋上扣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胡子拉碴的面庞下一具微微走样的身材。但走近却让人有种想要攀谈的欲望:他的一双眼睛会说话,十分聚光,似乎时刻传递出一种想和你交流的愿望。没错,我和这位大叔相谈甚欢。看我的身高身材和他女儿十分相似,便话题转到了他女儿身上。我略带惊讶的发现他的女儿也是大二,和我同专业。我说我当初是按照专业挑学校,大叔紧接着说“我当初给她六个可选报专业排序的时候,这个专业是排在第三第四位”,我若有所思。我又紧接着问“那她以后是要考研吗?有什么感兴趣的专业吗?”大叔饶有兴趣的接话“她以后考公务员,我给她看好的是往税务方向”,我略带疑问“税务?”“我是事业机关的,从这几年来看,国家对于税务招的公务员是最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我点头,又若有所思。
我在想,大叔作为曾经的大学生,每日读报看报学习,人之中年仍然思维活跃实属不易。捧在心尖尖上的女儿自然悉心教导。这个女孩(大叔的女儿)熟悉乐理古筝,乖巧的一步一步走着父亲给她设计好的道路。极端点说:她是一个精致的父辈的复制品。我并不是说公务员这个选择本身不好,而是大叔口中的每一句都是以大叔为决策者,这个女孩是否真正明晰自己想要的。她的大学生活如何和度过的呢?
我从大一到如今大二,独自一人远航至今,就像一个流浪的孤儿。不过我庆幸这段自我放逐的失败时光,我庆幸自己还在保持阅读与思考,我庆幸自己还有当初的一点点热血和冲动把内心的情绪诉诸笔端。
“大学的4年,也就是青少年向成年转变最黄金的4年,倘若仅仅是为了职业做准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简直是荒谬至极。如果你在大学毕业之际与你入学初期并无区别,你的信念、价值观、愿望以及人生目标依旧如故,那么你全盘皆输,必须重新开始”
以上一段话,出自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著作《优秀的绵羊》。
这段话就像一把利剑,硬生生的插向了我最柔软心脏。但我仿佛一个英勇就义的战士,低头凝视着这把浸透我血液的尖刀,嘴角挂着满足的笑容,因为我知道我的精神被救赎了。
书中讨论当今美国精英教育系统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顶尖的全A学生——没有什么他们不能挑战的难题,没有什么他们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巨大的荣誉光环下却蜷缩着一个抑郁、焦虑、不安的卑小灵魂。从小到大他们按照中上层社会阶层培养新贵族和领导阶层的流程不断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为自己的个人简历最大程度的增分添彩,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而这些活动恰恰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相反之下,美国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学生并没有背负太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更多的是遵从自我内心,在学风自由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从而发现自己潜力场以及内心的挚爱。这才是理想大学的模样。
作者曾经也是身处在特权泡泡中的中上层阶级的一员,从耶鲁执教十年的他渐渐的发现了如今中上层阶层培养出所谓的“领导阶层”的窘迫困境,从而发声。这其实也是来自中上层自我的觉醒。滚滚长江东逝水,世界上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权贵,就算是由他们亲自精心设计的精英教育系统——源源不断地输送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也会因为本身所具备的僵化模式不断扩大自己的特权泡泡——扩大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阶层的流动、固化阶层特权,终于一天,即将炸裂。随即而来的是新的角色新的规则。如今第二梯队的文理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才是新时代的宠儿:他们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被给予足够的尊重。时代是客观公正的,最终会筛选处新剧本的编剧、导演和演员。
也许你会说,这距离你我都很远。我只是一所普通211高校的学生。当你身边的人并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去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这似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
可是,我明显的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的高度同质化。书中写到耶鲁一位女学生撰文震惊于耶鲁大学中竟然有30%的人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震惊于发声本身。因为这种事情在我身边相当的普遍,我并没有觉得有太多的不妥。又像猛然点醒了我一般。是啊,那么多的人多选择同一个职业规划和同一条职业道路——似乎沿着无数前辈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大道,匿身在洪流中会更加的心安以及安心。因为事实就摆在了那里,那么多人通过那条路在毕业后几年内都获得了相当优渥的经济回报,理所当然这是一条首选之路。但你要知道,一路的洪流,一路的从众,更多的是那些无所适从的牺牲品,倒在了半路上,浑浑噩噩的过完了本属于自己的“别人的生活”。
在大学中应该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尝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磁力场和潜力场。这才是大学博雅教育的魅力所在。不同于中学填鸭式教学和学习任务,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内心热爱,培养出完整的人格。我还看到许多人一上大学就急着职业规划,每天奔波劳碌,似乎他永远都是在和社会上的工作打交道,慢慢忽略了大学这座象牙塔的天然优势——让你没有生计的拖累,毫无束缚的在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艰难问题上自由探索。他们过早的准备了职业素养,但却忽略了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工作本身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有机体。刘瑜说,要把生活活的像一支队伍。我想,在大学时代,需要先处理好对自己的态度,其次在循序渐进的处理对他人、对环境的关系。
你的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也许这是即将走进大学校园或者正处在4年宝贵青春的人最容易去思考的。博雅教育教会我们如何生活,职业素养需要慢慢在校园中磨练,职业的特殊技能需要自己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今天带着耳机走进人流繁杂的地铁入口中,看着一个外卖大叔两步并三步把外卖递给了在地铁商铺中的一个销售人员,然后弯着腰和那个销售人员说着什么,脸上带着那么一种如释重负又有点疲惫的小小欣喜,随即又低头看着手机行色匆匆的离开了......
很久没动笔写过东西了,希望我的独特生命体验,能对你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我是一个有那么一点情怀的人,希望过着有温度让人温热的生活。不仅从书籍上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巨大牢笼,更要从周围如此鲜活独立的生命中星星之火,燎了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