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期印证班(中庸篇)二大组第10小组大群家书推荐
✨学习委员: 翟荣美
✨检视委员:贾连英
✨学习组长:李坤
✨检视组长:齐春萍
大群家书:张丽敏
——————————
第13期印证班 第二大组第10 小组
第(4)封家书
时间:2025年7月4日
姓名:张丽敏
地区:山东淄博
主题:《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尊敬的博仁老师,大爱付出的志愿者老师们,13期印证班二大组10小组的所有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山东淄博的张丽敏。目前是中国太平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淄博中心支公司的一名业务经理,从事保险销售工作。
今天是印证班学习的第86天,也是我写第4封家书的日子。今天我的家书的主题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通过这两周读《中庸》原文,博仁老师的导读引领,每日一学,还有家人们家书功课的分享,让我深受教益,其中学习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感觉直叩心扉,心有所悟,所以谨以此为主题家书与良知家人们分享心中所得,亦作自省之镜。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句话是儒家关于丧葬祭祀以及至孝时空延伸的重要理念,之前对于我而言它是一种对逝者恭敬追思的心灵的仪式,情感表达的载体。现在想来,除却简单的文言翻译字面解释,我想它还包含有三层认知框架:情感层面解析生者的心理需求,伦理层面是情感延续维系机制需要,哲学层面有生命延续性的本质认知,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
小时候未曾经历世事,不懂人情世故,只记得清明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去上坟祭祀,我的父亲还会在年三十的晚上,在家里摆好桌,准备好佳肴,斟上酒,摆上碗筷,上上香,在我们吃饭前,先恭敬地念叨,请已故的祖亲们来家入席。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长情的父亲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也时常会在和先祖们念叨时悲伤落泪。那时的我,对这些习俗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和概念,无意识间脑海里是把它划分为老一辈的迷信之类的,自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无神论者,这些习俗都无所谓,可有可无。及至长大成家后,经历了过多的死亡,尤其突如其来地,一次次陪伴送别临终至亲离世时,那份无能为力和心疼,让人痛不欲生,揪心地煎熬和痛苦,之后,除了上坟祭祀这些,我不知道还能够为他做些什么,所以,大大小小的祭祀的日子,心怀诚敬精心准备他生前喜欢的吃食供品去墓地看望祭祀上香,便成为一种心理慰藉和情感泄出的唯一方式。自然而然地,这些年这些上坟祭祀的习俗和父亲逢年过节饭前恭敬地请先祖入席的行为,也已然成为我们内心排解悲伤寄托思念之情的渠道和为逝去的人唯一能做的重要事情。
今天是2025年7月4日,16年前的今天,我的先夫,女儿的生父,在与癌症苦苦抗争6个月后,于2009年7月4日早上7时05分,流着泪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乃至到今天,此时此刻。写到这儿,依然是棈不自禁地就泪流满面。开始,每每到节假日,当别家欢天喜地庆团聚,我们却只能,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去思念祭奠,悲伤,无奈,娇怨,无以言表,只能撕心裂肺地以痛哭发泄情绪。熬过那段时间,慢慢平静下来,每次去心里便更多的是温暖亲近踏实感,或坐在那儿汇报说说家里近况生活工作情况,或只是静静地坐一坐,默默地呆一会,依稀仿佛他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陪伴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这几年女儿在外上学工作,有时不能一起过来,每当重要的日子,我也会叮嘱她,在远方以她能做到的方式仪式恭敬磕头遥遥祭奠。
所以,”事生如事死,事亡如事存“这句话,让我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不会因生命的消逝而断绝,我们对亲人的敬爱、感恩与思念,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离世而消失。“事死如事生”提供了一种仪式化的情感出口,通过庄重恭敬的仪式来寄托哀思、表达敬畏感恩,将这种情感延续下来,是生者人性深处对情感宣泄的一种心理慰藉需求。
同时,它要求我们像父母在世时一样,保持恭敬感恩,慎终追远,本身也是对孝道精神的时空延伸和深化践行传承,这也培养了后代一种对生命、对祖先、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庄重地对待逝者,也是在强化对生命的尊重,对孝道伦理、家族文化血脉根源的认同感、归属感。
死亡并非彻底的虚无或终结,而是一种存在形式的转化,精神情感的永续性存在。这种庄重的态度,向后代传递着,今日我们事前人,终将我们也成为后人所”事”者,因此我们更要自律,生时修养德行,行善积德,做些有价值的事,身后成为值得追忆效仿学习的榜样,向死而生,以终为始。如何"事死”就当思考如何”事生”,生时的善待陪伴与奉养更为弥足珍贵,紧迫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能孝、能爱的时候好好尽孝尽责,对逝者恭敬,亦是对生者珍惜的强化和提醒。通过庄重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让生命和情感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敬畏与感恩中延续,生生不息,使“事死如事生”之古训,化作世代相传的诚敬家风。
今天的家书就写到这儿吧,也谨以此文告慰先人。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引领,感恩博仁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各位家人的砥砺支持!感恩大家,祝福大家,我爱大家!
期待明天俊丽老师优秀家书的精彩分享
张丽敏 敬上
2025年7月4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