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平
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一首成功的诗词,情与景的调配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如果一味地摹景写物,诗词会显得过于坐实。如果一味的抒情,诗词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有味道,才能打动读者。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
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变化,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
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哪里来?当然是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
无景之情,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就是堆砌景物,这样的作品会索然无味。
总结几种常见的导情入景(入物)方法:
1.情景一致,即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
比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生花。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
例子:
七绝•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注:阳和:春天来了的意思。
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这个就是高兴,典型的情景一致。
再比如杜甫的《宿赞公房》,诗中有一联“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旅途相逢,一样是流落天涯,暂且欢聚一夕,陇月也向人团圆了,自然给同病相连的人带来不少安慰。“相逢、月圆”很和谐,物喜人喜。这个也是情景一致。
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
情景不一致,是相反的,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的内在张力。
比如:鸟双而人单,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牛郞织女七夕聚会而我孤单等等……这是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
例子:
杜甫《新婚别》诗的结尾: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这几句诗,就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鸟儿犹不失俪匹,人却不如鸟。通过情与景的不一致,物和我的矛盾冲突,使诗的味道更浓。
3.以景截情
以景截情,说白了就是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还没抒尽,便以景截住,让饱和的感情将景渲染的异常美妙。
例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
“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
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病起(贾岛)
高丘归未得,空自责迟回。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来。
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杯。
情和景,事情不如愿,花却照旧开放。
这首诗里“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上句抒情,下句写景,两句看起来似乎不甚相关,但贾岛却将十个字贯联一气,凑合成一幅绝妙的对联。
想归嵩丘草庐而不得,突然迟回漂泊。后面不接着继续说自己的牢骚,却反问一句“身事岂能逐”,言外有许多牢骚。下句又不接着发牢骚将牢骚吐尽,不感叹自己一年又已逝去,而写兰花又已开了。这样用景将情截住,情却直透进景里去了。
诗人有多少对时光蹉跎的怨,可以让人听到他长声的感叹。流光如水,春兰又开,面对春兰,诗人却是个潦倒多病的他乡羁客,这些愁绪,都弥漫在言外。
诗人急促而高声的呼叫“兰花又已开”时,没有一丝快乐,却有许多难以言表的心酸。这个就是以景截情手法的神韵所在。
情与景,不仅是诗歌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其他文体,如记叙文写作,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历届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也常常涉及到这样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情与景的知识,无论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是对文学创作都大有裨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