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呼兰河传》以一个女性的视角,为我们细腻地描写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看到呼兰河小镇每一条街,每一间店铺。看到那些人,那些事,无论好坏都是那么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会让人感到沉重和悲伤,但通过年少的萧红的视野,为我们传达出了鲜明的色彩和童趣。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遗传凄婉的歌谣”。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传奇女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萧红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艰难的生活、挫败的爱情、痛苦的疾病,就像一株菟丝一样紧紧地缠绕着她。
——• 本书金句 •——
1.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2.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3.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4.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带来了悲哀。
5.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否苦多乐少。
——• 核心内容 •——
一、\t呼兰河平凡卑琐的生活
呼兰河镇是黑龙江省的一座小县城,这个小城人家很少,冬天远远望去,看不到几户人家,鸡犬之声几乎难以相闻。这座小城也不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
小城里有学校、牙医铺、扎彩铺、染坊,还有一个大泥坑。这个大泥坑有五六尺深,不下雨泥浆就好像粥一样,下了雨,泥坑就变成河了。不仅会招惹蚊虫,会淹死小猪,闷死猫、狗、鸡、鸭,甚至是人。
人们面对多这个泥坑提出过很多建议,如把两边人家的院墙往里面挪些,或是沿着墙根种些柳树,可以让人攀着过去,但是没有一个人提议用土把泥坑填起来。
因为这个泥坑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两条福利:一是,这个泥坑可以时不时的增添“热闹”,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二是,可以把便宜的瘟猪肉,说成是泥坑里淹死的,给他们带去心里安慰。
呼兰河小城就像这个大泥坑,沉滞寂寞、死气沉沉。人们对待这个大泥坑的态度则形象地反映出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他们循规蹈矩的、迂腐的走着一条不通的路,却不知变通。
他们很麻木。对他们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的,没有理想、没有追求。
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本小说中的场景,是发生在萧红4、5岁,到8、9岁的这一段时间。作者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对这个黑龙江省的偏远的小县城来讲影响很小,所以此时的呼兰河县任没有摆脱封建社会的影子。
呼兰河的人不仅有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他们也有着精神的寄托,如跳大神、跳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
但是,这些盛举除了跳秧歌外,都是为鬼做的,并非是为人。跳大神是为了驱鬼;戏是唱给龙王听的;河灯是放给冤魂怨鬼的……
虽然呼兰河的这些所谓的精神寄托,不过是迷信而已,但是这却也说明人们努力地在贫困的生活里寻求微薄的欢乐和心灵寄托。
二、\t萧红幼年生活中的温暖
萧红小时候喜欢跟着祖父在后园里,祖父干什么她就干什么。祖父戴个大草帽,她就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铲地,她就铲地。只不过,祖父确实载的是花、拔的是草、铲的是地,而年幼的萧红却并不能区分草和蔬菜,只不过是去捣乱的。就像我小的时候永远分不清韭菜和野草、狗尾巴和谷穗之间的区别一样。
年幼的萧红一到后园里,就像撒欢的野马一样到处的疯跑,没有任何对象的奔了出去,似乎院子里边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一样,若是不把全身的力气都跳尽了,就别想消停下来。我们小的时候也总是有着无穷的精力,不像现在虽然身高高了,但是跑个八百米却就像跑掉了半条命一样。
她和祖父在院子里的点点滴滴,既是她儿时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也是后来,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的一抹存在谷底中的暖阳。
三、人情之冷
年幼的萧红也看到了人情的冷。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祖母的去世、团圆媳妇的死……
从团圆媳妇的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镇里的人不仅迷信,而且非常的愚昧,甚至丑恶。团圆媳妇是老胡家早就定下来的,团圆媳妇刚到的时候有着一头又黑又长的大辫子,脸也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虽然看过团圆媳妇的人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但都说她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见人一点都不知道害羞,头一天到婆家来就吃了三大碗饭。
从此,小萧红总能听见哭声,那是团圆媳妇在哭,哭声一直到冬天才停止。
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大娘婆婆便想要给她立一个下马威。她说:“那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的,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我打得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些,她是不够中用的。”
那么大娘婆婆口中的狠一些是有多狠呢?把团圆媳妇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并打得昏了过去;全身都打青了,出了血;用红烙铁烙过她的脚心……但团圆媳妇那时才12岁!
团圆媳妇的婆婆还觉得自己挺仁慈。因为团圆媳妇昏过去后,给泼了冷水让她醒来了;全身打青了之后,用鸡蛋清给敷了;打病了之后出钱给她看病了。她所谓的看病,就是跳大神、请云游仙人画符、吃那些从杂七杂八的偏方、扔到滚烫的开水里烫……最终,那个黑黑的脸,笑呵呵的团圆媳妇死了。
那个时候的人的性命真的是不值钱,还不如一头家畜,一株植物。大娘婆婆为什么只打团圆媳妇呢?因为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舍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丢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打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所以,她能打的只有团圆媳妇,自己打了一只碗、丢了一根针、跌了一跤,稍有不顺心的地方就抓过来把团圆媳妇打一顿。
在那个时代,小团圆媳妇的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
撰稿:M的立方
讲述:阿成
绘图:洛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