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大约是2013年买的,其实在那之前智能手机已经在中国流行好几年了,我却一直迟迟抱着我的诺基亚直板机不肯撒手。
回想当初那副固执的样子,像极了一个不肯丢弃过时玩具的孩子。我想当时应该还有挺多跟我一样的人吧。
我第一部智能手机是三星的,具体型号不记得了,反正换上的第一天,就适应了。原来不是自己的接受能力差,只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罢了。
这种心理,其实从小到大,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总而言之,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力量。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只做我熟悉的事儿,新鲜事哪怕很热闹,但与我无关。”
这种习惯好还是坏?还真说不清。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也许可以把它分成三种情况:
1、认定了一件事,死磕到底;
因为我从不看手机娱乐和玩手机游戏,所以在我的脑子里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手机用来发信息和打电话,顺便还能发邮件,就可以了,我不需要其它功能,所以我根本就不认可智能手机上所宣传的诸多卖点。我只需要一部小巧灵活,耐用经摔的诺基亚。
这种想法其实有它的合理性,如果这件事或者这项技能,这个工具,确实可以让自己更加便利地学习、工作、生活,那么改不改变也差别不大;但如果这件事或者这项技能、工具,确实已经被时代、被市场、被绝大多数人所淘汰,那么就必须得顺应潮流,求变求新,才能继续生存。
2、习惯了一件事,拒绝改变;
我都用了这么多年直板了,早就用出感情了,这上面有我多少青春回忆啊,记录了我多少电话和信息啊,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我的手掌早就习惯这个手机的触感和握感了,大小正合适,换成那么大屏幕的智能机,拿着都别扭,我的手第一个不答应。
惰性是很可怕的,明明新事物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还抱残守缺,固守不变,只为自己在舒适区多待几天,为了自己原有的利益而多熬几天。像极了清朝被推翻后,躲在紫禁城后院里继续吃喝玩乐的溥仪和他的奴才们。
3、依赖了一件事,恐惧未知。
虽然一再看到周围的人们更换智能手机,甚至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嘲笑和劝告我了,我还是迟迟不肯更换新手机。这手机还好得很呢,质量杠杠的,再用个两三年都没问题,换新手机还要额外花钱,而且我的需求本来就没那么迫切,早换晚换都无所谓的。
你看,都到了这个阶段了,我还是找出一堆的理由,来掩饰我内心的不安和不甘,最后即便要换,还得给自己找出更好理由。其实就是不愿打破原有的惯性,重新去学习和养成一个新的手机使用习惯。
后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我终于在一家三星手机专卖店,买回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原来破除了心魔后,手掌和大脑,适应新手机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那时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人们从事的各类生产活动,甚至生老病死,都将和手中这部智能手机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
直到今天,智能手机已经重新定义了“手机”这个词语的概念,它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传送资料、视频会议、支付收款、选品购物、外出导航、观影追剧、游戏娱乐…的必备工具。数不清的应用场景,都深深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而如今,随着新的市场业态的形成,超级个体的崛起,传统打工模式的衰落,我的人生又一次站在了岔路口,又到了我该“换手机”的时刻了。
不同的是,这回,我不会再纠结了。我作为一个素人,一个小白,一个还没崛起的个体,只是笨拙但却坚定的,用自己的双手,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又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