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简单的读一读就可以了,抱着正确的心态去阅读每一本书才是事半功倍的,今天给大家分享三个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错误心理,并且书华也对应给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对大家未来的读书有所帮助!
错误心态一:红灯思维
这个概念是戴尔卡内基提出的,用来描述看待观点的态度、解决无问题和决策的方式,红灯思维对应的是绿灯思维,具有绿灯思维的人是乐观开放,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遇到不同的意见,不会着急反驳。
那你们是不是能猜到红灯思维的人是什么样的吗?
红灯思维的人,思维方式是比较封闭的,遇到问题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自我防御,保护自己的观点。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哪种思维,其实大部分人在面临问题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表现出红灯思维,因为构成我们大脑结构的本能脑,会不自觉让我们做出反应,尤其是在遇到反对性的信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防御性的反驳。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有很多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信息出现,但是如果你不打破固有的红灯思维,读再多的书也不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打破红灯思维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习惯性的防卫,一般来说习惯性防卫来自于一种基础归因偏差,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考大学,别人没考上好大学就是他们实力不行、人品不行等等,如果换做自己落榜,那就是考试题太难了,早上没有吃油条鸡蛋等等。
当我们遇到一些反对性意见或者遭受挑战的时候,习惯上从外部寻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大脑还接受了这个外部“答案”,那别人给我们提出的反对性意见就会变得非常合理。
举个读书的例子,当我们读不懂一本书的时候,你的第一思考方式是什么?是觉得这本书很烂,还是翻译不行,还是自己的水平不够,读不透这本书呢。
像我刚开始读《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多案例和概念都好乱啊,这本书果然写的不太行,后来好几位厉害的大佬都推荐反复阅读这本书,我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很多概念没有头绪是我自己水平不够,很多概念没办法串到一起,所以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错误心态二:追求速度
读书追求快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你读了一本又一本书,今天读一本,明天读两本,好像非常有成就感,但是你最终的收获却没有多少。
正确的读书应该是追求理解,比如你想一个月内拿下心理学,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去搜索心理学,然后看着评分还不错,一股脑扎进去,读完一本又是一本,一个月辛辛苦苦读完下来,读了有几十本书,可当你去复盘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的时候,留在大脑的知识少的可怜。
那书华解决的办法是“以慢为快”,阿猫经常也在跟大家说“慢慢来,比较快”,这句话真的是有背后的逻辑在的,还是刚才的例子,如果你能在一个月仔细精读2-3本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你融会贯通的知识绝对比之前的方法多很多。
不妨让我们更慢一点,我前段时间买了一本书《社会心理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如果你一个月能阅读研究这本书的一半,那市面上大部分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基本上都可以跳着读了。
这里给大家教一个更加具体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读过曾国藩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他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天国经常用的战术。
简单解释就是在敌人的城池周围挖壕沟,达到将敌人城池断粮断水的目的。书华觉得读书学习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真正高效的学习就是将知识彻底融会贯通的结果。
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再说的更宽泛点,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最终的目的是实践!
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俗话说是慢工出细活,但是必须有的放矢。用二八定律的话,就是把80%的时间用在一本书的20%精华内容上面。
理解最重要的核心知识,这样运用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不然盲目去读书,一些知识阻塞无法打通,那获取到的只是简单的信息而已。
错误心态三:缺少反思
想要高效快速学习,第一步是放慢,其次是修炼内功,这个内功的核心是反思。
大部分人都没有反思的习惯,读完一本书之后,随手扔到一旁,也没有留出时间思考一下读完这本书,我到底收获了什么?这些收获能指导我的哪些实践?等等
有伙伴对反思和总结区分不开,总结是对读完这本书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句话说,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我们在开始读一本书的时候,对于这本书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有一个大致的假设,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你是否达到了假设的结果,需要反思来判断,加深这本书对你的产生的影响。
而且反思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反思就像在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线,帮你主动进行知识的联想毓联结,从而可以锻炼到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这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