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闭上眼睛说下,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多少比较合适,也就是你看多少书才能输出了 ?
大部分人得出的都是类似:9:1 或者还会 7:3,这种输入大于输出的比例。
在《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中提到,真正高效的输入输出比例是:3:7。也就是看了3个本书,输出7篇文章。
喜欢看书的人,有时过于追求输入,忽视了输出,而只有输出才能真正的掌握。
输入、输出之后,一定要对结果进行审视,这个反馈的环节不可忽视。
作者建议建议大家把反馈当作一种习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要产生反馈,每天都要进行反馈。
输出后,根据反馈的信息,可以对修正性的东西,也能引导方式方法的调整,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输入。
对于以前的行为,只要能够把握哪些是“成功的点”,哪些是“失败的点”,自然就能看清“接下来该做什么”。
输出的方式
写是很好的一种输出但不是唯一的,说也是,当你读完一本书,可以在和朋友的聊天中,将书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日常工作中也有很多锻炼输出的机会,比如开会。
每周例会,如果你主持人,会前要想好会议的主题,会中要记录会议纪要,及对其他人发表的内容进行引导,在会中发表关键性的对话。
比如如果你是领导,方向的指引就很重要,不要只是说出目标结果,以目标压人,而是愿景引导他人。
表扬是一种反馈
表扬不是夸奖,而是一种反馈。
针对行为而表扬,而不是结果。
比如,你的下属完成了某个阶段性的目标,不是表扬他完成了可喜的目标,而是说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你表现得很敬业,能自主的加班,碰到问题你能主动拉通其他人来解决,这充分表现了你的责任心,最终也赢得了好的结果。
从被表扬者的角度来看,当人的某种行为被表扬时,他的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心理上的强化,下次还会重复这种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表扬人的正确“行为”,而不是行为得到的“结果”。以期继续发挥好的行为。
表扬行为而不是结果。
比如你团队中有个人在昨天加班到深夜处理一个问题,隔天过来你会怎么和他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他把问题处理了,你可以这么说,虽然昨天的问题引起了项目的关注,然而你能及时的挺身而出加班处理这个事情,第二天能顶住压力做好测试把这个事情处理了,这充分表现了你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性。
批评是为了引起反思,而不是发怒
正确的批评方式是,指出你希望对方改正的具体行为。
比如,你还得我们损失了一个大项目。这样的怒骂,只是发泄自身的情绪。
相比于发泄情绪,更重要的是指出对方具体问题点,这样的问题点能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思、学习,改正错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也可取,就是让部下自己思考失败的原因,并寻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