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理的天气很诡异,常常搞得人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才好。大街上,有人穿着T恤短袖,有人还穿着棉衣羽绒服,彼此打量一番,心里想着:咱们真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季节么?不知怎么回事,这段日子的大理天气变幻无常。在你刚刚赞叹完“今天天气真好啊”,没过一分钟,乌云从苍山顶上翻涌而起,伴随着一阵妖风,雨就下起来了。只要雨一下来,气温就能瞬间下降十度。早上穿着轻薄衣服,打算好好享受一下春天阳光的人,这时一边跺着脚瑟瑟发抖,一边骂道:去他娘的,又特么下雨!大理的雨确实挺让人发愁的。
我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读完这本《山之四季》的。尽管屋外阴雨绵绵,狂风肆虐,感觉整个屋子都在震动,但是窝在被子里读这本书,感到非常愉快。我的思绪一会跟随作者在日本北部山间游荡,一会又回到自己过往的那些记忆里。一些美好的记忆在阅读的过程中复活,这也许是读书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高村光太郎,一生经历丰富,遭遇坎坷。他是日本昭和时代著名的诗人和雕刻家。年轻时游学美国和欧洲,回到日本后成为“颓废艺术”的前卫红人。和文学家石川啄木、佐藤春夫和永井荷风等人一起创办杂志,在文艺界也是先锋人物。
后来高村在颓废茫然的一个时期(貌似百分之九十二的艺术家总得经历这样的阶段),遇上了智惠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受了她纯真的爱情的清洗,得已从颓废的状态中获救”。两个人结婚后,一起生活了快二十年。但不幸的是,智惠子中年时候就因病去世了。接下来,日本战败,东京的家在战乱中被烧毁,借居在诗人宫泽贤治家中时,房屋又一次被战火毁掉。这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高村,变成了一个孤独伶仃、无家可归的“疏散者”。在友人的帮助之下,高村来到岩手县的山间,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里。
这是一间仅容得下一人睡觉的简陋小屋。距离最近的村民也有四百米远。刮风的时候,风会咻咻地从门板缝隙间穿透进来。下大雪的天气,醒来时连被子上都落着雪。没有电,没有瓦斯,没有自来水,一切都回到最原始简单的状态。高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独自居住了七年。他在屋前开垦、耕种,过着(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本《山之四季》,就是他在山间生活的记录和一些想法。
照我来说,这本书最迷人之处,在于高村有着敏锐而细腻的内心,文字却坦诚而质朴,十分难得。他坦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以及自己作为一个都市人对于这种山居生活的不适应。比如说,他承认自己的种植水平实在不怎么高明,常常搞得粮食欠收,除了西红柿勉勉强强还算像样,其他作物的情况实在堪忧。热心的村民们总担心他的生活,常常给他送点什么吃的。
在给一位夫人的回信中,他很坦白地谈起自己的孤独。他称自己已经是一介游魂,没有父母,没有妻子儿女,只能顺应天命,独自死去,然后万事休矣。这么说来好像有点凄凉,但是高村却说他的孤独是一种不知寂寞的孤独。我们通常所说的孤独,大多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某种不安和不满变化而来的吧。重要的是无论待在哪里,只要做好在那里能做的事,尽自己的责任就好。
这些年来,我始终抱持着一个信念:一个人一旦学会了享用孤独,他的世界就是崭新的了。阅读高村的文字,那些字里行间透出的平静和喜悦,再一次加强了我对这个信念的信心。
事实上,正是因为孤独而敏感,才会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能被感知到。高村谈到冬天的大雪,谈到山间的植物和飞禽走兽,谈到那些热心而淳朴的村民,谈到山里生活的四季流转,总透着一股孩子般的惊喜。在下大雪的天气里,他就从屋里出来,感受被大雪覆盖,心里感到由衷的快乐。他观察到春天来临时的冰柱,让人感觉非常寒冷,但冰柱恰恰是天气变暖和的标志。过不了多久,溪流的冰雪就会开始裂开,美丽的植物,会在春天醒来。
高村先生也常谈到食物。大概他常常挨饿,于是看到天边连绵的山峦,竟然会想到热腾腾的面包。山里的栗子非常好吃。在高村的小屋附近,就有许多栗子树。秋天栗子成熟的时候,就会一颗一颗地掉到他的小屋顶上,咚咚地响。这些栗子用来煮熟,或者炒着吃,都是相当美味的。山里还有种类繁多的蘑菇。有些蘑菇很好吃,有些蘑菇没有味道,有些蘑菇有毒。高村对照着一本图谱,把能吃的蘑菇都吃了个遍,连村民们平时不爱吃的也不放过。看来他的确常常吃不饱。
要想在山里安静地住下去,并且内心安宁平和,那么这个人必定得经历过很多世事,且最终又从这些世事之中解脱出来。若非如此,一个人住在山里,恐怕是无论如何也待不住的。
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一个人在山间的小屋醒来,外面下着大雪,最近的邻居也在四百米外。下雪是没有声音的,所以世界一片寂静,就好像自己聋了一样。把地炉的火燃起来,烧水煮茶,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一些往事不知从什么地方飘过来,一会儿又飘走了。炉子里的柴火忽然间噼啪地响了一下,这时,不经意间喃喃自语,嗯,住在这里也不错嘛,外面的世界也没什么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