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孟子:“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故事,可以讲给寡人听吗?”
孟子说:“孔子的学生从来没有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没有流传下来。我作为孔子学生的弟子,当然也没听过。如果大王一定要听,还不如说一说称霸天下的道理,大王以为怎么样?”
齐宣王说:“敢问先生,拥有什么样的品德才可以称霸天下?”
孟子说:“爱护百姓就可以称霸天下,无人可挡。”
齐宣王说:“先生看寡人可以称霸天下吗?”
孟子说:“当然。”
齐宣王疑惑的问:“先生怎么知道寡人可以称霸天下?”
孟子说:“我听您的大臣胡龁说过关于大王的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在朝议,有人牵着一头牛从殿外走过被您看到,大王问:‘你们打算把这头牛牵去哪里?’那人回答:‘回大王。我们要杀掉这头牛,用它的血来涂抹新铸造好的钟。’大王说:‘放了这头牛,寡人不忍心看到他因为被杀浑身颤抖的样子,又没有什么错误就被杀掉。’那人问:‘敢问大王,要废止这个仪式吗?’大王回答:‘怎么能废止呢?用羊来替代。’敢问大王,有过这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
孟子说:“大王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就可以称霸天下了。百姓以为您是舍不得财物,只有我知道大王是不忍心罢了。”
齐宣王说:“先生说得对,是百姓不理解。齐国虽然偏远,国土面积也不是最大的,但是寡人还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只是不忍心看到它浑身发抖,又没有什么错误被杀掉,所以采用羊代替。”
孟子说:“百姓认为大王舍不得财物,大王也不必在意。用小的换掉大的,老百姓怎么会知道大王真实的想法呢?只是,大王如果可怜牛因为没有罪过就被杀掉,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听完后笑了,说:“寡人都搞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了。寡人本意并不是因为爱惜财物而用羊来替代牛,如果百姓认为我舍不得财物,从表面上看也对。”
孟子说:“百姓的说法请大王不要在意。仁爱本身就是这样子的。只是因为大王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而已。一个君子假如看到看到一只活着的动物,就不忍心让它死去,听到动物的哀鸣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都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笑了,对孟子说:“《诗经》中有这么一句‘别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说的正是先生啊。寡人一直这样做,然后追问,都不知道这种不舍不忍之心是什么。听完先生一席话,正说到寡人心里了。寡人非常感动,先生说我拥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就能称霸天下,这又是为什么?”
孟子说:“要是有人向大王说:‘我能举起百钧的重物,但是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看到天上鸟身上的细毛,但是我看不见一大车木材’,大王您信吗?”
齐宣王说:“寡人怎么可能相信。”
孟子说:“如今大王的恩泽可以到一头牛身上,但是齐国的百姓却没有感觉到。这是为什么?那些拿不起一根羽毛的人,是因为不用力气;那些看不见一大车木材的人,是因为不想去看。如今老百姓感觉不到大王的恩惠,是因为没有推行大王的恩惠。所以大王到今天都没有称霸天下,只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吗?”
孟子说:“大王让一个人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过北海,他要是说:‘我做不到’,那是真的做不到,如果大王让一个人向老人弯腰行礼,他要是说‘我做不到’,这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说,大王没有称霸天下,不是让大王做像用胳膊夹着泰山跨越北海一类的事,而是和向老人弯腰行礼一类的事一样。”
“先尊敬和赡养自己的长辈,然后再尊敬和赡养别人的长辈;关心和抚育自己的晚辈,然后才能关心和抚育别人的晚辈。照着这个思路,管理齐国,就易如反掌。《诗经》说‘先给妻子做出榜样,然后是兄弟,最后是宗族和国家’用这样的方法来举一反三并不是不能做到。所以大王如果把恩惠推广到四海,那么四海承平,如果大王不推广恩惠,连大王的妻子儿女都无法感受。以前的圣贤之所以和常人不一样,没有特别的地方,就是把自己的仁义推广到了其他人而已。如今,大王的恩惠已经到达禽兽身上,而百姓却没有感受到,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物品只有称过才知道有多重,量一量才知道有多长。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人心就更是这样。还请大王好好思考。”
“大王难道要通过调集军队,让将士们冒死征战,和其他国家结下冤仇,心里才会感到愉快吗?”
齐宣王说:“先生这说的是什么话?寡人只是通过这样做来满足心中最大的愿望。”
孟子说:“敢问大王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齐宣王笑了,但是不说话。
孟子问:“是美食没有满足大王口腹的愿望?还是华美的衣服没有满足大王身体的愿望?是缤纷的色彩没有满足大王眼睛的愿望,还是美妙的音乐没有满足大王耳朵的愿望?或者是侍奉大王的臣子没有听从您的命令?您的臣子可以把这些都给您,大王的愿望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寡人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大王的愿望我知道了。您想扩大领土,让秦国、楚国等这样的大国朝拜于大王,使您成为天下的霸主。但是以大王今日的作为,去追求这样的愿望,就像爬上树去捞鱼一样。”
齐宣王惊讶的说:“先生危言耸听了吧?”
孟子说:“可能比爬树捞鱼还要严重。爬上树去捞鱼,虽然得不到,但是也没有什么灾祸。如果大王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做,一定会为齐国招来灾祸。”
齐宣王说:“愿闻其详。”
孟子说:“邹国人和楚国人发生战争,大王以为谁会获胜?”
齐宣王说:“这还用问,当然是楚国人获胜。”
孟子说:“既然小国打不过大国,国力少的打不过国力大的,弱小的国家打不过强大的国家。如今四海之内方圆千里的大国现在有九个,齐国只是其中之一。以一个国家征服八个国家,这和邹国攻打楚国有什么区别呢?根本问题是如果大王您能施行仁政,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官员都想到齐国来做官,天下所有的农民都想到齐国来耕种,天下所有的商人都想到齐国来经商,天下的旅客都走到齐国的道路上,天下所有怨恨本国国军的人都来找大王住持公道,真到了这样的局面,谁又能阻止的了呢?”
齐宣王说:“寡人愚笨糊涂,达不到先生说的那种境界。希望先生能辅佐我,明确的教导寡人,帮助寡人实现心中的志向。寡人虽然不是很聪明,还是愿意一试的。”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不移的理想和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的人,也就只有士人才能做到。至于百姓,要是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和对自己行为进行约束。他们会为所欲为,行为不轨,以至于犯罪,以至于被使用刑罚,这就好比张开法网让老百姓钻进去。哪有仁义的国君会让百姓自投法网呢?圣明的国君首先会让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使百姓既可以赡养父母,又可以抚养儿女,收成好的时候,一年到头吃饱穿暖,就算灾年到来也不至于饿死和冻死,在此基础上教化百姓向善是很轻松的。而如今的国君们,为百姓们制定的产业,既不能赡养父母,也不能抚养儿女,就算收成好也是一年辛苦劳作,灾年到来被饿死和冻死。这样的处境,百姓连保住自己的姓名都做不到,怎么能顾得上仁义和礼义呢?”
“大王想要施行仁政的话,为什么不从根本上解决呢?在占地五亩的大宅院附近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会穿上丝绸衣服;如果家禽按照季节来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会吃上肉;如果是一百亩的土地,按照农时耕种,一个大家庭就不会忍饥挨饿了。如果重视学校教育,传播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老人有衣穿,有肉吃,老板姓不用挨饿,能做到这样还没有称霸天下的国君还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