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咸吃萝卜淡操心,说说乡下土猪张锡峰。看到最新资讯说,张锡峰人设崩塌,因为高考后被家人用帕萨特私家车接走,而不是装土猪的三轮车。真是太奇怪了。
貌似因为一段演讲,他就应该坐实“土猪”一角。然后坐三轮,吃糠咽菜。
(一)风云乍起,成名来得太早
应了张爱玲一句话:“成名,要趁早”。张锡峰,这个17岁的少年,因为高考前的一段励志演讲视频,意外走红。
不过,红得不喜庆,反而有点丧。
首要原因就是他的“土猪白菜”喻。这一譬喻,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适,遭来了漫天的骂言。说他小小年纪就阶层思想分明,说他看不起农村人,农村人怎么就是“土猪了”?说他有着仇富仇视城里人的思想,要祸害“城里白菜”,三观不正,思想肮脏,这种人太可怕了。还有等等,不一而足,不想一一列举。
就这样,张锡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我去看了视频,原句是这样的:“我和他们开玩笑说,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我的理解是:这个孩子用土猪自比,是一种自嘲、调侃,表示自己是农村人,比较土气,在很多方面会落后一些。但是,依然有志向,希望能走向城市,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一展身手,为此而埋头不断奋斗。
为避免断章取义,我统看了完整演讲,恕我思想简单,我觉得这演讲确实很励志,是充满少年热血的豪言,满含不甘命运立志改运的豪情。台下很多家长、学生都深受鼓舞。这有何不妥?缘何紧紧揪住个别词句大做文章呢?
“土猪”“白菜”就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或许是为了营造演讲现场的轻松氛围,或许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形象,也能轻松地被人记住。确实,被记住的结果达到了,至于表达的观点,呵呵,估计就只剩后果了。
网上最集中的两类声音,一类是反感“土猪”论,觉得深深伤害了农村人。张同学自己是农村人,却还瞧不起农村人,这是忘恩负义啊。一类是为“拱白菜”义愤填膺,自家白菜那么好,怎么被土猪拱了去?这土猪的心思简直可怕。赶紧远离农村人。他们对城里人,怀有仇富心理,白菜就是他们报复的手段。赶紧看好自己的白菜。
我想说,若要对号入座,那就是庸人自扰。
土猪拱白菜的段子,网上、生活中经常开玩笑说。张同学用到演讲里,或有不妥,显得志趣不高,但也不至于被围追堵截。再说了,就算他拱白菜,那白菜也可以不答应啊!再说的再说,他的“拱白菜”一定是人们想的娶城里女孩吗?“白菜”不可以是其他美好事物吗?农村人追求离他们比较远的美好事物,有错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是每个人的权利吗?
套用某些人无理也要狡三分的说法,我还想说:现在城里吃到土猪是件容易的事吗?土猪肉贵还是白菜贵?
所以,别对号入座了。如果要对号,那也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角色吧!珍惜自己的羽毛,也请爱惜别人的羽毛。
(二)何不送一轮明月给他
网上,有人还挖出张锡峰根本不是“土猪”,家里很豪,是只“豪猪”。而且高一就保送清北,是只“学霸猪”,那还扮什么“苦”猪改运的人设?那他这段演讲,虚假至极,他是要哗众取宠还是深藏叵测?
按照这些人的理论,就是张锡峰必须是赤贫家庭学生,然后在城里上学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苦恨——不,不能说“恨”,杜甫可以说“艰难苦恨繁霜鬓”,张同学不可以,作为学生,怎么可以因此生“恨”呢?三观不正啊!——然后,咬牙苦学,最后鲤鱼跳龙门,这就有激励作用了,成为万千农村学子的榜样了。
可笑。我想问,到底是谁对农村人有刻板印象?
再次让我震惊的,是持续发酵,由一句话,扩展到了完整演讲。网上有位比较知名的大V,还正儿八经地根据演讲视频,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解读,指手画脚这里逻辑不同,那里运用了什么心理效应,有什么目的等等,以坐实张同学演讲背后不可告人的暗黑思想。
虽然评论言语还算克制,但是带着高倍显微镜来一点一点地条分缕析一篇演讲稿,要找出所谓的论据来,那是很容易的。不要说这是出自一个17岁少年的演讲稿,就是教授的论文,也会被扒出问题来的。
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证明张同学还是他所在的学校、教他的老师思想有问题?然后呢?是治病救人还是拍案定罪?救人的话,这种唾沫淹死人的做法,能救人吗?
不由想到了林清玄写的一个故事《送一轮明月给他》:
有一天晚上,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和尚趁月色到林中散步。在月光下,他忽然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心情十分愉快。
当他回到住处时,却看到自己的茅屋遭到小偷的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和尚。原来和尚怕惊动了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和尚,正感到惊讶的时候,和尚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和尚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和尚目送小偷走了之后,回到茅屋。
第二天早上,他在温暖的阳光中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口。和尚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给了他一轮明月!”
故事中,高僧对小偷尚且宽容、信任,现实中,我们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就不能多一点仁爱、包容吗?
仁爱、宽容、理解,是一种善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故事中的和尚,正是用充满智慧的言行,唤醒了沉睡的良知。他的这份慈悲之心,就像明月,照亮了一位迷途者幽暗的人生之路,指引他去追寻生命的光辉。
而现在网上无数成人对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为何如此苛责?试想,如果这漫天的指责落到自己这个成年人头上,自己能顶住吗?
我想说,放开那个17岁的孩子吧。不用要成人经历社会打磨的世俗眼光,去过度解读一个孩子的意气风发,更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
不妄自揣测,不恶意解读。这是善良的一个底线。
当然,人无完人。更何况毕竟还是未成年,即使是学霸,也会有很多不足需要去完善。但各位不要担心,他还在学习,还在成长。这个教育之责,就交给他的老师、他的学校、他的父母,还有他自己吧!
而对于好为人师的吃瓜群众来讲,不妨就送他一轮明月,用仁爱、慈悲去为他祝福,祝他:
万般熙攘都化清风朗月,四方梦想皆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