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约束了我?我们?
——读《精灵之家“你好,暑假”前期活动汇报》和《2018创意暑期作业清单(附全学段及国外案例)丨头条》有感
6月23日下午,李家成教授在2018暑假研究群里分享了重庆沙坪坝小学张老师班的《精灵之家“你好,暑假”前期活动汇报》,主要内容包括调查与反馈、自己撰写活动方案、方案发布、方案投标会、组队。让我们大致了解了张老师班“2018,你好暑假”活动的前期步骤。6月24日,一份题为《 2018创意暑期作业清单(附全学段及国外案例)丨头条》在“新校长传媒”微信公众号发布。这是一份涵盖多学科,跨越不同年段设计得特别丰富多彩又有创意的暑假作业。当我点击阅读这份作业清单的时候,就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当即转发到朋友圈,马上有同事和家长点赞,一致认为这是一份实用又极富创意的暑期作业,认为很值得借鉴。我的第一感觉也是非常认同这份暑假作业单,感觉新颖全面,涵盖范围广,又是现成的作业清单,感觉这样的暑期作业清单棒极了。
李教授在微信群建议大家比较阅读这两份作业清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乍一看,我没有或多的思考,29日早上李教授再次分享了这两篇文章让我们继续阅读,我再次点击查看,边思考边阅读,发现两份作业的区别很大。
一、两份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
1.作业呈现的方式以及具体内容不同
张老师的《暑期前期活动汇报》呈现的是作业的过程,从真实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上一次寒假生活的反馈,得出反馈意见:
家长:支持班级活动,认为孩子在活动中都有成长,希望继续开展活动,增长孩子的见识、能力等。
学生:
1.自己能对已经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找到好与不足的地方。
2.非常愿意继续开展活动,并且关于活动价值的自主研究和思考更为深入。
3.在关于担任组长的问题上出现分歧,需要引导。
第二步就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是班里的每个人都必须要设计至少一个活动方案吗?如果有些通知想要设计多个活动方案的怎么处理?活动方案的内容来自哪里?全是同学的创想还是要基于学校或班级大活动观?同学们的活动内容如何把握?是否什么主题都可以?还有活动的质量和数量如何权衡?希望能了解更多张老师的想法、做法、理念。
活动方案设计出来以后在全班发布方案然后召开活动方案投标大会,选出最受欢迎的活动设计。我们看到最终确定下来的活动是六大类十大主题。然后同学们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自由组队,再次修改并完善方案。张老师对暑期活动主题的确立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呈现,处处体现学生立场。
我又有一个疑问,每一个同学最多可以报名参加几个活动?如果我几乎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很感兴趣,那么处理?老师是否需要做出一定的引导。如果有同学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不感兴趣那怎么办?如何引导?
另一份暑期作业《2018创意暑期作业清单(附全学段及国外案例)丨头条》(以下简称《2018暑期作业清单》)分三大板块进行了呈现。
第一板块是:小学资源包(感受生活的美好)
则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呈现了不同的作业内容与形式: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从“观察”“聆听”“健身”“家务”“读书”“实践”等不同维度进行设计(一二年级没有涉及实践体验类活动),随着年级的升高,又有提升,如高段的“观察”作业上升为“感受自然”,实践作业除了参加暑期活动,还加入了科学小实验。
第二板块:中学资源包(学科学习更创意)
从语文、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不同的学科呈现了不同的作业内容。
第三板块:国外篇(延伸阅读)
这一板块分享了美国、澳洲、日本三个国家其中一个学段或年段的暑期作业,和我们国内的暑期作业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如侧重阅读、动手实践、生活自理能力等。
张老师的《暑期前期活动汇报》侧重于过程的呈现,暑期里的各项活动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内容主要以体验和参观类为主,每一项活动都有组长和组员。《2018暑期作业清单》的内容要比张老师呈现的丰富得多,就像陈才英老师形容的高级酒店里的菜谱,应有尽有,精致极了。
我觉得《2018暑期作业清单》是自上而下的作业清单推荐,里面的有些内容还是很值得借鉴的,但是我们不可能照猫画虎,全部采纳,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学生真正需要怎样的作业设计?他们的需求是否合理?我们能否以《2018暑期作业清单》作为其中的一份参考材料,发于学生参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有意义又有创意的活动,作为我们活动策划的资源呢?我认为是可行的。毕竟这样的一份作业设计还是凝聚了教育者的经验和智慧,精髓值得我们借鉴、采纳和改进。
2.作业设计的理念不同
我认为这是最大的不同点,也是现阶段下我们学校作业布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张老师的暑期作业处处体现学生立场、基于真实的调查研究,而第二份以老师为主角,站在权威的视角,设计了一系列完美的作业。比起传统的,思念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确实已经创新了很多,而且形式非常的多,涵盖的面特别的广,一些活动内容的设计还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劳动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的。
二、我的思考
张老师具有极强的“学生立场”,处处以学生为主,把活动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真是参与活动设计的过程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多方能力的。
期末这段时间,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各个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暑期创意作业,和《2018暑期作业清单》有相通、共通之处,但是和张老师班类似的暑假作业模式是极少的。
每到寒假、暑假,我们学校都会发布假期作业清单,比起纯书面的作业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内容也很丰富,涉及不同的学科,指向不同的维度,如阅读、写字、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像极了《2018暑期作业清单》的模式。这个暑假,我们学校又进行了创新,以年级为单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学习要求设计了富有创意的“2018,你好暑假”手册。
这样的设计意义有多大?学生喜欢吗?容易操作吗?出发点到底是什么?跟传统的作业相比差别大吗?如今想来,菜还是那个菜,就是换了一个盘子装而已。
6月初,我在微信群发起了一次投票:2018年暑假,作为家长,您期待孩子们怎样的假期生活?设计了三个选项,一是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二是多安排实践活动,三是适量的书面作业+一定量的实践活动,86人参与问卷,90%家长希望学校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一定量的实践活动。
家长的需求能够代表孩子的需求吗?那我应该如何权衡孩子和家长之间的需求呢?
随后,我又对班上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们想法还是比较简单和单一的,看到孩子们提出的一些活动设想,我个人会觉得有点单一,有些幼稚。可是在读了张老师的材料后,我发现自己又太主观,又习惯性地教师主导,用我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最需要改变的就是一定要有“学生立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今年是我第二次教二年级,在我固有的认知中,二年级的孩子还太小了,不具备活动策划的能力,可是经过一个学期的班级岗位建设、小队建设等机制的尝试,我再次认识到自己理念的传统和陈旧。比如过去的九年班级卫生值日表都是我自己排的,今年我让孩子们以小队为单位自主商量制定教室、包干区卫生值日表,每个小队的安排理由不一,分工不一,二年级的他们已经能够关注到很多我平时注意不到想不到的问题。如早上来得晚的安排打扫教室(因为教室是放学后打扫的),来得早的打扫包干区,让女生打扫包干区,男生打扫教室(因为男生比较调皮,会在包干区场地玩耍)等。还有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把活动的组织策划任务全权交给各个小队,他们分工合作,制作海报、分工准备、守摊安排、数钱算钱,有些小队赚了200多,有些赚了100多,有些亏了20几,有些刚好保底。通过六一活动,孩子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分工能力等得到了发展。(而在以前,都是一两个家委搞定所有的事情)
可见,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效果是不一样的。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
三、是什么约束了我?我们?
我是第一次参加“2018,你好暑假”项目,我很迷茫,6月中旬的时候还在一个人独自焦虑,不知道开展什么活动好。我将自己对暑假的初步设想分享到微信群里,老师们建议“何不先做个调查问卷,听听孩子和家长的心声”,而我竟在一个人想当然,眼里没有学生。整个期末阶段,每一天的时间都很紧张,我把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期末复习上,感觉根本挤不出大把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讨论、商量。我想最大的困难不是时间,不是精力,而是理念。
教育理念不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就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
一开始,我一意孤行想要开展“文明素养”方面的暑期活动,但是没有一个同学想法和我类似。他们想到的大多以“读书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为主?那么我们要做怎样的引导?
其实无论是什么活动,只要是学生真实参与其中的,活动过程就是成长过程。
只是我们习惯了传统思维,习惯了教师主导,习惯了一言谈,习惯了居高临下。到底是什么约束了我?我们?我想到了很多的原因。
1. 没有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没有持续的终身学习习惯,我们就不能接触到更多更好更科学的理念、方法,就不能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
2. 缺乏反思的能力与习惯。反思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反思以后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进的措施。
3. 缺少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在教室,在学校,工作空间狭隘,只有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知道别人是怎么样做的。
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在李教授的引领下逐步创新假期研究,努力像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