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讨厌那种说教,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依我看,‘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至少也是成立的。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看了周国平先生这则微头条,我禁不住也想就其观点发表一下我的拙见。
首先,周国平先生说他最讨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说教,我觉得周先生这话说得“差”了,让人感觉矫情。
这两句古代箴言至今仍对无数青少年起着难以估量的激励教育作用,说它们至今仍然闪烁着,甚至将来也必将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也不为过!
如果硬要吹毛求疵的话,所谓“人上人”,有点不符合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人没有贵贱之分”这种堂而皇之的价值观。但实事求是的人,都会清醒地看到人的地位的确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人上人”也没有什么问题。
我不知道周国平先生否定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周先生主张少壮不用努力?主张青少年不必吃苦?
难道周先生青少年时期没有努力,就考上北京大学了?那就是天才了,生而知之!
不过据西哲爱迪生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加百分之二的灵感”,这句话里好像“努力”的成分要占成功的绝大部分。
被誉为中国现代圣人的鲁迅先生干脆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学习和工作上罢了。”鲁迅先生一代宗师,不承认自己是靠天才取得了成就。
按照爱迪生和鲁迅先生的观点,周国平先生的话总让人觉得显得矫情。
按说研究哲学的著名学者,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可他竟然这么说了,并且还用了“最讨厌”三个字,情绪还有点亢奋。
他居然还从这两句话里看出了“仿佛青春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将来的成功而苦苦奋斗”!这两句话里,好像没有包含青春的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都得吃苦,都得为吃苦让路。
其他的人们,怎么都没看出周国平先生的“仿佛……”?
好像这两句古代箴言所说,也不是所谓“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的人生模式”。少壮时期的努力就是一种“牺牲”?不是付出?不是投入?
难道没有付出,没有投入就会有回报?难道不经历风雨就会见彩虹?
周先生说少壮时期努力、吃苦是把“幸福”向后推延,是取消“幸福”。
与周先生的观点相反,我不认为少壮努力是推延幸福、取消幸福,反而是奔向幸福,捕捉幸福!
人人都想从孩提时期,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辈子都享受幸福,但幸福从何而来呢?从天上掉下来吗?但大家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呀!
再说,谁会不因生活所迫而故意去吃苦,而拒绝享乐,一般人是不会的,我知道的恐怕只有弘一法师。
人年轻时努力奋斗,到年老力衰时成了人上人,就不会享受了吗?就丧失享受能力了吗?
力衰不是力竭,不是瘫痪在床,不是垂死病中!
你看多少大妈老奶还在广场跳舞,跳得欢实着呢!
周先生居然还比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翻造了一句“少壮不享乐,老大徒懊丧”,
简直有点可笑和糊涂了。尽管他说“至少也成立”,这“至少也成立”,也就是说也能够成立,那就有相当的肯定意味在里边。
这就是说周先生倡导“少壮要享乐”了?那么请问何时才奋斗?享乐的资格谁给?享乐的资本在哪里?
不是有一句话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先好好奋斗,创造出幸福,再好好享受幸福吗?
周先生是学问家,周先生的书和文字,我是喜欢的,也是佩服的,但他这篇微头条的观点,不才我实在不敢苟同,更不敢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