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凤仙郡郡侯“爱民如子”——
……一日,郡侯请四众往观,唐僧惊讶道:“功程浩大,何成之如此速耶?”郡侯道:“下官催趱人工,昼夜不息,急急命完,特请列位老爷看看。”行者笑道:“果是贤才能干的好贤侯也!”
在原著第九十一回还有个类似官员,凑巧也是天竺国的人才——
……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
……众僧道:“老师不知。我这府后有一县,名唤旻天县。县有二百四十里。每年审造差徭,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
府县的各项差徭犹可,惟有此大户甚是吃累:每家当一年,要使二百多两银子。此油不是寻常之油,乃是酥合香油。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共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四万八千两。还有杂项缴缠使用,将有五万余两,只点得三夜。”
在原著第九十七回讲了寇员外的案子——
……那伙贼拿着刀,点着火,将他家箱笼打开,把些金银宝贝,首饰衣裳,器皿家火,尽情搜劫。那员外割舍不得,拼了命,走出门来,对众强人哀告道:“列位大王,够你用的便罢,还留几件衣物与我老汉送终。”那众强人那容分说,赶上前,把寇员外撩阴一脚,踢翻在地,可怜三魂渺渺归阴府,七魄悠悠别世人!
……那妈妈想恨唐僧等不受他的斋供,因为花扑扑的送他,惹出这场灾祸,便生妒害之心,欲陷他四众,扶着寇梁道:“儿啊,不须哭了。你老子今日也斋僧,明日也斋僧,岂知今日做圆满,斋着那一伙送命的僧也!”(这因果逻辑没毛病)
他兄弟道:“母亲,怎么是送命的僧?”妈妈道:“贼势凶勇,杀进房来,我就躲在床下,战兢兢的留心向灯火处看得明白。你说是谁?点火的是唐僧,持刀的是猪八戒,搬金银的是沙和尚,打死你老子的是孙行者。”
二子听言,认了真实道:“母亲既然看得明白,必定是了。他四人在我家住了半月,将我家门户墙垣,窗棂巷道,俱看熟了,财动人心,所以乘此夜雨复到我家,既劫去财物,又害了父亲,此情何毒!待天明到府里递失状坐名告他。”
接下来就是师徒四人人赃俱获——
……行者笑道:“只为送我们起身,那等彩帐花幢,盛张鼓乐,惊动了人眼目,所以这伙光棍就去下手他家。今又幸遇着我们,夺下他这许多金帛服饰。”三藏道:“我们扰他半月,感激厚恩,无以为报,不如将此财物护送他家,却不是一件好事?”
……恩将恩报人间少,反把恩慈变作仇。
下水救人终有失,三思行事却无忧。
……刺史道:“你这厮见官兵捕获,却巧言报恩。既是路遇强盗,何不连他捉来,报官报恩?如何只是你四众?你看,寇梁递得失状,坐名告你,你还敢展挣?”
三藏闻言,一似大海烹舟,魂飞魄丧。叫:“悟空,你何不上来折辨?”行者道:“有赃是实,折辨何为!”
我们再看看普通百姓对这位官老爷的评价和认知——
……原来这铜台府刺史正堂大人:
平生正直,素性贤良。少年向雪案攻书,早岁在金銮对策。常怀忠义之心,每切仁慈之念。名扬青史播千年,龚黄再见;声振黄堂传万古,卓鲁重生。
这章主要讲述正直的人也会有过错,就是因为心眼少认死理。人心叵测人间的事尚且如此繁琐复杂,天上的事呢,吴承恩是怎么就把神仙的做事风格刻画到惟妙惟肖叹为观止。
《西游记》这本书如果不从玉帝的角度去分析就错失了真正的故事主线。只有从玉帝的利益考量才不至于旁观者迷,而原著在人物塑造的立体化方面已经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玉帝究竟何德何能能做三界大哥,书中也没介绍他会什么法术,在猴子眼里只有……那玉帝不会用人。开什么玩笑,要我说就得细说。
之前我说西游记讲了个诏安的故事,作为三界首领的玉帝为何要借如来传经,以及传经和诏安又有什么直接关联。由于要搜集大量资料,下次再聊吧。
在故事逻辑严谨程度上有无数的细节,我之前一直列举,后面还会坚持深扒。让我眼前一亮觉得细节之恐怖的有一处在三十四回莲花洞——
……行者在半空中见他回去,又摇身一变,变作苍蝇儿,飞下去,跟着小妖。你道他既变了苍蝇,那宝贝却放在何处?如丢在路上,藏在草里,被人看见拿去,却不是劳而无功?他还带在身上。带在身上呵,苍蝇不过豆粒大小,如何容得?原来他那宝贝,与他金箍棒相同,叫做如意佛宝,随身变化,可以大,可以小,故身上亦可容得。
唯一美中不足在第七十五回——
……老魔道:“为甚么先砍你一刀不动,如今砍你一刀,就是两个人?”大圣笑道:“妖怪,你切莫害怕。砍上一万刀,还你二万个人!”
这段可以说是吴承恩数学不好,毕竟一万刀下去是个天文数字,而不是两万个人。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孙悟空数学不好,或者狮子精数学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