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始点。
先有商品流通,才有资本之成立。
16世纪,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的端绪。
货币,商品流通的最后的产物,也正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
货币,一种是当做货币的货币,一种是当做资本的货币。
商品最开始是物物交换,然后加入货币。由商品——商品,到商品——货币——商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当做货币的货币,也就是商品流通的直接形态,是商品——货币——商品,为买而卖。
还有一种形态是货币——商品——货币,为卖而买。这一种方法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且在性质上,已经是资本。
资本,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价值流通的过程。
从商品—货币—商品,这种商品流通,其实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交换。那么从货币—商品—货币来看,最后的结果就是货币与货币交换,都是货币,这种交换有什么意义呢?
以100镑交换100镑,这是无内容的。与其把100镑投入危险的流通中,还不如把它贮藏起来,更简便和安全。
所以从货币到货币的这个流通中,不是因为二极(皆为货币),在质上有差别,只是因为货币在量上有差别,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会更多于原来的货币。
所以资本过程的完全形态是:
货币——商品——原货币额➕增殖额(原价值的超过额),这个超过额,称之为剩余价值。
货币所有者,当作这个运动的有意识的担当者,便成为资本家。他的人身,或者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与复归点。他的主观目的是价值的增殖,他,以资本家的资格,或当作有意志有意识的资本之人格化,是以抽象财富之递增的占有,为唯一促进活动的动机。使用价值,决不是资本家的直接目的。
这种绝对的致富冲动,热情的价值追求是资本家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只不过资本家是不断的把货币投入流通中去完成这个目的。
资本是运动中的价值,假若注意一下自行增值的价值在循环中所交替采取的现象形态,我们将得到这样的命题: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在这个过程中,价值不断变换货币形态和商品形态,改变着自己的量,从原价值,生出剩余价值。它产生剩余价值的运动,即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值,即是它自身的增殖。因为它是价值,所以能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