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一篇文章并不是想要为某一个学科站队,而是希望从自己的一些思考中对一些仍然有偏科的读者有一点启发。开始之前向大家推荐《国家的视角》这本书,这本书给人的启发是演化中的平衡。书中有作者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给读者展现了那些过去的人们曾经犯过的错误。
在现实世界,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人们仍然会重复着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并没有用系统化的思维来看那些存在的问题。那些问题的根源固然会有很多的重要因素,其中的主要因素离不开利益的分配,为了自身和组织的利益,人们更愿意舍弃掉一些与己无关的利益。
近些年对于文科生与理科生的争论之声可以说是此起彼伏,二者之间的差距究竟以什么为界线,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对于这两个学科的认识却几乎有一种共同的默契。看到这里的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在你的心目中哪一个学科更重要?得出的答案应该是理科的偏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这两个学科难道不是都建立在知识这座大厦的基础之上吗。两者不仅有紧密的联系,也有着相互影响和彼此促进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好像文科与理科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割裂,人文主义科学在理工科人们的眼中成了一个不入流的学科,甚至于有一些文科生也自己瞧不起本专业,认为学习文科专业只是为了混个文凭好就业。
相信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任何学科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之中只是一个子系统,没有其他辅助系统的相互配合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理科也只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不可能仅凭单个系统把所有系统给支撑起来,离开了人文学科的加持,只剩下一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
从某些方面来看,也只有整个系统运转良好,所属这个系统的子系统才可以良好的运转。如果一个系统过于强大,就很容易侵占其他系统的资源,当这个系统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就会疯狂的生长,这样的话整个系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大问题。
不管是任何人或组织,如果失去了平衡,就有可能走向某一个极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现在的社会对理科生好像有一种特别的偏向,对文科生有一种明显的歧视。这一点可以从许多的社会现象中看到,比如说大学中文科生可选的专业明显比理科生少,文科生的就业选择也相应的比理科生少。在一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容易受到影响,由此产生偏理轻文的人也不在少数。
即便如此,从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会去反思人文社会科学究竟有什么作用?有多少人会去想那些生存与毁灭的问题?更多的人会在嘴上说支持国货,兜里的钞票却投给了拥有技术领先的国外产品。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世风日下,难道不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逐渐产生才出现的混乱。
面对混乱的局面,仅凭掌握的技术是很难理解和认识当下所处的环境。如果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在一个陌生的社会又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建立新的关系?谁又来制定那些纷乱繁杂的法律框架?由这些问题产生出很多困惑和焦虑,从现在的社会中已经体现出来,那些焦虑和困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除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之外,还有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不知道如何平衡与周围出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关系。
看那些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哲学和历史这样的学科,不正是在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更好的与周围的人与事相处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之所以我们今天的制造业出现尴尬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技术人才缺乏一种艺术的熏陶,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有多少理工科专业的人会对人文学科感兴趣,那怕是对某些艺术感兴趣的也很少。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那些理工科的人常常是不擅言谈交际的人,给人的直觉是冷漠而缺乏温暖。是不是可以这样想一下,缺少换位思考能力的那些技术高手,就像是一个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练武者,始终难于打破所属技术专业的瓶颈。
一般的正常演化系统应该是平衡的状态,不正常的演化常常会被一些风暴和异常来修正,最后达到某种平衡。若是不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个系统也将会被毁掉,很可能会被另一个系统代替。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系统可以消失,演化中的平衡规律是不会因系统消失而改变的。
现在来看,对于当下的个人来说,文科和理科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有身处其中的人对待两者的态度产生出来的区别。至于这两个学科那一科更好,恐怕只有在某一学科深入探究的人才更有发言权。纵观那些学术功底深厚的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他们歧视过某些学科。即使有些歧视的言论,也是对那些在学术上不严谨人的嘲讽,对于真正严谨的任何学科,都会保持着一种敬重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