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可能是西新学期开学不久的缘故,最近会关注一些教育相关的话题,遇到朋友也会去聊关于教育的问题。关于家庭教育,也获得了一点新知。家庭教育的方向应当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非延续,要做学校没有做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会教授课本知识、做课堂基础练习题,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复刷基础题型。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需要去和学校“抢工作”,不需要去替代输入,需要做学校不做的事情,做学校做不了的事情,那么,做哪些事情更有意义呢?

1.培养兴趣。学校是针对大多数孩子的通识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扫盲”的程序,学校只扫基础知识。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都各不相同,家长需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去做相关的拓展。比如孩子喜欢阅读,家长就需要根据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去筛选出充足的读物,让孩子随时随地想读书的时候,总能尽快地沉浸于其中;比如孩子喜欢编程,那么家长就需要去关注行业的新动态,当看到机器人展会等相关活动陪伴孩子去参观、互动、感受,周末空出自由时间去自己编程;比如孩子喜欢运动,家长就需要辅助规划出运动时间、地点以及一起运动的小伙伴。

2.互动,鼓励问问题。学校不鼓励问问题,那么,家长就需要在陪伴之中多互动,鼓励孩子思维发散,去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带着问题去探索。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做到及时回应与反馈,也可以向孩子倾吐自己的事情,用蹲下的姿势,和他们平等地交流,去了解他们的一些新奇的想法、倾吐他们对一些事件的观点,让他们有输出的口子。

3.自学,学习能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自学能力强者,就会很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是一项终身的硬指标。学校是满堂灌赶进度,那么,家长就需要给孩子创造出自学的场景,让他自行去学习、吸收、消化,然后再输出,拥有超强自学能力的孩子,就像安上了自动导航仪般,孩子会自发地去深度研究,越大越省事。

学校的目标是把所有孩子拉到平均水平,,完成平均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承担“培优”的义务,因此,对于孩子的“培优”工作,需要家长自己去做,和学校形成互补与配合。如果只是期望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培养出一个“牛娃”,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学校任务的,想要“培优”,必须是家长自己来创造条件,在家庭教育中来完成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要脱离“受害者”心态,不要把期望寄托与其他人或组织上。想要孩子全面发展,经过学校工作日的8-10个小时的普世教育,更需要在其他时间家长去创造环境与机会去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补给,才有机会达成家长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