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柴静 《看见》
《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3
图书馆索书号:I253/C204
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作者简介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曾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柴静,从当初大学的会计专业摇身一变成为央视的当家女花旦,可谓是励志典范。而其外冷内热,直斥时弊的人文风格更是让她获封“公知女神”称号,成为文青们仰望的神坛人物。可以说,央视造就了柴静,也造就了“灰姑娘也可以有春天”的神话。
被誉为“当代林徽因”的央视主持人柴静可以说是无数文艺青年心目中的灯塔,她冷静而带有煽情性的访谈为她赢得了不少铁杆粉丝。然而在继“砍柴风波”“美国生女事件”后,柴静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主持的央视节目《看见》更是早2013年7月份就已经停播,这一度让柴静出走央视的传闻甚嚣尘上。
2014年10月13日,曾经和柴静共事过的央视前主持人邱启明在微博承认“柴静确实于13年底就辞去了央视职务”。
媒体评论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首要的条件是放弃对人物的成见、去标签化。采访不是战争,不要恐惧受访者的‘气场’。
——范铭
“我到这儿来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看看柴静的读者群比我的大多少。来了一看,基本上与我的读者群差不多,我想韩寒和郭敬明都已经感受到强大的威胁,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阵营当中又多了好多。”
——白岩松
柴静的书名叫《看见》,我们知道这是她节目的名字,但是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她的书叫《看见》。你要看见,同时还要思想,我觉得这个也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可惜他现在成了最高的要求。
——崔永元
经典语句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编者感言
“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们很多人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在真相匮乏的时代,我看见了柴静,虽然表面孱弱但她却极具力量,有自己的想法,独立且自由,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在书中她用文字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一如既往,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没有故意描绘历史的雄心,没有为了感动自己或者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只记录下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物,带给我们正常情感的回归。正如柴静所说,“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美好!”
文字编辑:青年记者站——赵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