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受的书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继续来分享关于孔子的一些事!今天是我第二次参加我们共读计领读活动。
在选领读的书时,让我纠结了好几天,主要考虑怕选取的书,有的书友不感兴趣,毕竟我们共读群里年青的爸爸妈妈比较多,多数人可能对婚姻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书比较感兴趣,不过转念一想,我们读书还是要象孔子说的那样,“君子不器”,不要只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应该博学。
所以,我最后还是决定延续第一次领读的主题,领读我非常喜欢的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学习的好奇心。
记记得第一次领读时,我领读了《孔子如来》和《人能弘道》,给大家介绍了孔子悲惨的人生经历,从六个方面分享了我理解的孔子的思想。
现在,我再给大家回顾一下:一是孔子是一个理想信念非常坚定的人。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就算没有任何人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他仍然会坚定去推行;
二是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修身。他教会我们,每天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凡事从自身上找原因,这是自我修炼的一个好方法;
三是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当好老师和学生。他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是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五是孔子教会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除了养父母外,还要尊敬父母,还要让父母高兴;
六是孔子教会我们如何去认识他人。他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才是好同志。不然的话,就有可能成了巧言令色,鲜矣仁。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这本书里讲的是孔子和孟子,但由于攀登老师个人的想法,他只给我们讲了孔子的十四个人生态度,孟子基本上没讲,所以,我今天领读的内容主要是我理解的孔子十四个人生态度,孟子我也很喜欢,以后,有机会的话,给大家分享关于孟子的一些事。
下面,我来给大家领读一下书中讲到的孔子的十四个人生态度:第一个态度是“仁”。大家都知道,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心中最高道德标准,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要做有仁德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就是要争当君子,因此,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第二个态度是“乐”。孔子是个极其快乐的人,除了遇到丧事,孔子走路一般都是唱着歌,而且唱得都是用《诗经》改编成的歌,他无论贫困与否,都能保持一种快乐的状态。
第三个态度是“讷言敏行”。 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否则,害人又伤己,而做事情要勤奋。也就是要少说多做。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这应该是我们做人做事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第四个态度是“看自己”。就是告诉诫我们,要经常自我反省,凡事从自身找原因,也就是孔子说的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也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应当以何种态度去面对;
第五个态度是“看当下”。我们常说“要活在当下,享受当”, 孟子有句话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学习的目的没有别的,找回我们丢失的良心而已。这也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活在当下,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会走丢。因此把心安下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正念的奇迹》,《学会在工作中修行》和《心流》这几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保持正念。
第六个态度是“反宗教”。这个态度,孔子为我们回答一个关于生死的问题,也就是孔子如何看待鬼神的问题。对待鬼神,孔子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孔子强调更多地还是要把活着时候的事情做好,也就是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都没有搞清楚,还去谈死后的事,那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对待祭祀问题,孔子还是非常重视,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
第七个态度是“四毋”。 也就做人做事要做到“四毋”,毋意、毋必、毋固和毋我。毋意就是不要去猜测别人,因为我们猜测的东西,经常是错误的,这样的话对别人不好,对我们自己也不好,还会影响人际关系;毋必就是没有什么事是必须的,很多事都会随着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现实中的问题,要学会变通;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
第八个态度是“非功利”。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做事以道义、正义为标准,而小人做事以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为标准,君子行事首先想到的是道义,而小人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孔子从不反对富贵,恰恰相反,孔子认为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到的话,即使是让他做一个拿鞭子赶马车的人他也愿意。而且,孔子也曾明确承认富贵是人人都希望的,但是,无论一个人多么希望获得富贵,都必须遵循一个前提:不违背正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义”和“利”并非是冲突的。而是在面对利益时,首先要考虑眼前的“利”符不符合“义”,如果是符合“义”的,尽管获取;如果是违背“义”的,则应该毫不犹豫地拒绝。这就是“见利思义”。
第九个态度是“非刑罚”。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主张是德治,而非法治,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心悦诚服。我们国家现在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针,我认为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法治和德治互为补通,法律再完善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可用道德来约束。稻盛和夫做人的原则是法律禁止的事不做,法律不禁止,但违背道德的事坚决不做,这种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十个态度是“礼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意思是说诗歌使我修身,礼仪使我立足于社会,音乐使我完善人格。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属于“礼坏乐崩”的一个时代,整个周朝的礼仪制度遭到破坏,诸侯称霸,宦官专权等失礼的现象相当多,因此,孔子特别推崇周朝的礼仪制度,用音乐来教化人民。有关音乐方面,孔子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孔子不喜欢郑国的音乐,他觉得郑国的音乐太淫荡,前面我也说了,孔子喜欢唱用《诗经》改编的歌,孔子对《诗经》评价非常高,他是这样评价《诗经》的,他说《诗经》三百首,思无邪,意思是说“思想纯正”不邪恶,所以,礼乐教化在孔子思想中还是占有重要的位置。
第十一个态度“孝悌”。孔子的思想道德体系由“孝弟”而展开,“孝弟”是儒家八条伦理道德原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中的前两条。“孝弟”就是孝敬父母,热爱兄弟,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须处理的常事,做来不难,若能做到,仁义之境界就可以达到了。
第十二、十三个态度分别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颜回是孔门弟子中学问最好的,也是孔子最推崇喜爱的学生,孔子门下弟子众多,不乏贤者,为什么孔子单单只说颜回是最好学者,而他提出的理由竞只有不迁怒,不贰过简单的六个字,粗看之下,好象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高的修养境界,一般常人很难做到,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十四个态度是“天命”。孔子说:“尽人事,知天命。”天命不可违,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能做的每一件事,其他的事交给天去解决,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觉得也是这个理,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顺势而为,为所欲为,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