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的力量

  我很小的时候,学校放假,家中父母皆出门做事,独留我一人于房中“兴风作浪”,玩饿了就喜欢去厨房寻找吃的——中秋节留下来的月饼、端午节剩的粽子、甚至昨天晚上没喝完的半碗稀饭,都是我搜寻的对象。当然最“好吃”的,还得算是那包让我流口水的方便面。

  最初吃泡面的时候,只是用开水泡,撒上料包等待几分钟,双手合十做虔诚的祈祷状,仿佛再向食神感恩赐我这顿饮食。尤其是在傍晚熄灯的烛光下,这画面充满了仪式感。后来胆子变大了,不满足于用热水泡,自己也开始用火煮面。不得不说,人类的文明真的来自于火——自从动火之后,我开始逐渐掌握烹饪的主导权了。切两根火腿肠扔在面汤里已不稀奇,加一颗煮鸡蛋更是必备环节,凡是什么干辣椒,小海米,都统统倒进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假期早上起来做一顿相当丰盛的煮泡面是一件极重要的大事。

  当我高中毕业,离家去了另一座陌生的城市,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坎便是需要适应新的饮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在黄土高坡待了十八年,突然一瞬间切换到东北大平原上,全身器官都在暗暗较劲,表现最为激烈的便是自己的胃。说实话,我真的感谢在学校周边开的那家面馆,让我能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仍然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一丝家乡的味道。

  当然,东北并非美食荒漠。杀猪菜和锅包肉,配上五常大米,也是我那时快乐的源泉。只不过食堂再努力也规避不了众口难调的窘境,再加上那时想在冬日的哈市吃一口新鲜水果也算是奢望,因此对于我来说,校园里的饮食,管饱但不解馋。

  来北京工作之后,自己有工资可以支配,也有空间和时间可以利用,于是乎重新回归自己做饭的状态便是必然趋势。不过那时的我,也算是见过“美食”了,已经不满足于煮方便面,基于“一步到位”的思想,我直接为自己买了全套的厨具和调味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选取好食材是吃美食的第一步,牛排、虾仁、三文鱼······能尝试的食材我都试了一遍,最后发现自己刀工不行。切的肉块薄厚不一,大小参差不齐,往往一块肉已经烂熟了,另一块肉的核心部分还是生的。虽然现实情况是,当时限于条件,我确实没办法买一口合格的菜刀,但迎难而上才是一个吃货的合格表现。就算刀具差,我也要耐心做好每一顿饭。现在回想起来,也拜那段时间自己的坚持所赐,经过不断地打磨,我的用刀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

  烹饪中的调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老祖宗们经过几千年的味觉尝试,几乎已经把每道菜最适合中国人的口感制作方法告诉咱们了,虚心学习就好;熟练掌握技巧之后,再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做简单的调整;如若某天终于形成了自己专属的风格,那才称得上是创新。我不是一个厨师,也不是美食专栏作家,因此就不在这里为大家赘述菜品的制作过程,不过经验告诉我,菜品创新的基础是传统的烹饪手段,切勿为了创新去创新,那实在是误人子弟的。

  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自己的体重吃超标了。出于对自己体型的焦虑,我开始选择通过节食的手段去恢复自己原有的状态。但饮食是维持人类能量摄取和新陈代谢的基础。曾几何时我尝试过一天只吃一顿饭,其结果便是嗜睡和乏力,而且会影响到第二天的状态。所以我及时止损,开始选择锻炼的方式减脂,配合科学的饮食习惯,终于现在恢复到原有的体态。

  《孟子·告子上》中曾经出现过“食色,性也”的字样,《礼记·礼运》中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其实计划分别将“饮食男女”都用文章涉猎一番。但思索枯肠,却发觉自己目前仅仅是一个吃货,有关“男女之事”,情商尚待提高,因此把它放在以后再谈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