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幸福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让幸福更持久?这都是我们需要深思,并且关系到我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问题。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里,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自观察,写下了很多对幸福的理解和感悟。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以及阐释了如何变得更幸福的秘诀。
为什么你会不幸福?
罗素认为,人们感到不幸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对自我过分关注。
这个世界上,值得关注的东西很多,但总结起来,也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外部世界,一个是内部世界。
过度的关注内部世界,就如同一个人拿着放大镜来近距离的观看自己。
他所看到的永远都会是自己的瑕疵和不完美,对自己很难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
有负罪感的人、自恋狂和自大狂,都是过于关注自我的例子。
比如说,经常有负罪感的人,倒不是说他们真的是什么罪大恶极之徒,而是很多时候,他们本来没犯什么大错,或者根本就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表现的像一个 “罪犯”,觉得自己是有罪的,应该受到惩罚。
再比如自恋狂,自恋狂最希望获得的就是他人的艳羡和赞美,他们希望他们的生活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
虚荣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即便自己的口袋穷得叮当响,但也仍然要去买名牌包包;即便自己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性质,但也仍然要挤破头皮拿到这个铁饭碗。
当自己没有获得自己所期待的赞赏和羡慕时,他们就会表现得非常失望和沮丧,感到不幸福。
自大狂跟自恋狂不同,他们往往有过一段非常屈辱的经历,所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过分追求权力,因为权力能够让他人产生畏惧感。
自大狂还会毫无理由的相信自己内心里有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力量,而一旦世界与他们所预想的不一样,他们就会表现的非常愤怒,认为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们作对。
失去掌控感,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2.对一切都失去兴趣的厌世情绪。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痛苦叫做“太容易得到的痛苦”。
有些人拼尽全力,才只磕磕绊绊地到达半山腰;而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够爬到山顶。
比如说天才、一些家境优越的人,或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他们思维敏捷,学什么东西都学得很快,做什么事情好像都没有太多的阻力,只要他们想做,他们就能够做到。
但他们内心仍然感到空虚,“来得太容易”让他们多多少少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尽管表面上他们成就斐然,但他们很难体会心灵上那种真正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很难说他们身上的才华和他们真正拥有的幸福一样多。
3.过度竞争带来的痛苦。
尽管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竞争也越来越大。
与身边的人不断进行比较,就是一种隐性的竞争。
你的朋友,你的同学,你的邻居,你的亲戚,你的同龄人正在超越你或者被你超越,变成了很多人衡量人生的一个标准。
作为社会性动物,竞争本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一个人的生存得到基本的保障之后,如果他为了赚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过度追求成功和金钱,那么这会让他的幸福感大打折扣。
过度竞争有很多危害,因为想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你要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牺牲自己的睡眠和休闲生活,每天的精神状态要保持高度紧张。
无论是在和竞争对手拼命赛跑的过程中,还是面对最终可能失败的结果,都会让人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厌烦、疲惫不堪、焦虑、迷茫、抑郁等不幸福的状态中。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那我们要如何获得幸福呢?幸福有什么秘诀吗?罗素在这本书中给出了三个获得幸福的方法。
第一,对人和事保持友善的关切。
罗素认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
当我们乐于观察他人,乐于关心他人的时候,我们可能获得的善意的回馈就越多。
人跟人之间是需要互动的,你来我往,互相慰问关切,自然要比那些冷漠的的关系,更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倘若我们持续付出这种善意的关切,我们其实是在为自己塑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环境。
对物的关切也很重要,虽然它没有对人的关切那么重要,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喜爱的事物。
当我们被喜爱的事物所包围的时候,烦恼会暂时离我们远去,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会让我们感到幸福。
我们对越多的人和事物感兴趣,我们获得快乐的机会就越多,或者说我们走出困境的出路就越多。
比如,一个人喜欢跳舞,那么当他遇到挫折和痛苦的时候,它可以通过跳舞来疗愈自己,通过跳舞来转移自己痛苦的注意力。
而一个不爱跳舞的人,他只能寻找其他的适合他的方式来疗愈自己。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只关心他自己,总是对外界的人都不感兴趣,那么当他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他会发现,他在他的通讯录里找不到一个真正可以倾诉的人。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选择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不可自拔,他不知道如何借助外界的力量,或者他完全对外界不感兴趣,他只关注自己的痛苦。
第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感到幸福。
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烦恼,终归来讲,就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而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各种社会关系。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能够影响我们的幸福,比如说亲子关系。
不管是父母溺爱孩子,凡事都顺从孩子的心意,还是父母过度的责备孩子、惩罚孩子,亦或是忽视孩子,都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早已证明,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幸。
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建立,除了遗传的部分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跟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罗素认为,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父母和孩子的人格平等,父母尽到他们的责任,发挥他们的权威,适当的管教和约束孩子,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但同时他们不过分的干预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夫妻关系甚至比亲子关系更加重要。
但凡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不好,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孩子。
罗素认为,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给予,共同分担,共同成长进步,而不是过度依靠,过度牺牲,过度讨好,更不是把对方当作实现一己私利的工具。
一个人只要处理好了最重要的亲密关系,那么他对于爱的需求,对于情感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他在跟朋友、跟邻居、跟同事相处的时候也会更加融洽。
3.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培养自己的情趣。
除了睡觉,工作是占用我们时间最多的事情。
所以工作的开不开心,直接决定着我们一天是否感到幸福。
罗素认为,一份令人愉悦的工作应该包含两个要素。
第1个要素是技能的运用。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掌握多少技能,它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们对技能的运用是游刃有余的,还是蹩脚的、不熟练的,都会影响我们对工作的幸福感。
第2个要素是建设性,或者说意义感。
我们的工作,对团队、对公司、对社会起着多大的作用,很显然,意义越大,我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越高。
罗素非常肯定休闲生活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他不主张一个人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培养几个小情趣,更能够增添一个人的幸福感。
要特别注意的是,情趣跟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说,打游戏是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但你不能说,打游戏是一个人的情趣。
情趣是兴趣爱好中比较高尚的、能够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和富足的一种活动。
罗素认为,幸福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延展,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的越多,那么他就越不会被自己内心的东西所困住,他的视野会越来越宽广,他对幸福的理解会越来越丰富。